如何在数学课堂上有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新课标积极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数学课标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重要概念之一。近些年来,各地对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进行许多探索,可谓声势浩大,成果纷呈,但也有不少“为合作而合作”的“造假”现象发生。笔者认为,在建构自主学习的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注意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其针对性和实效性,科学地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它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通过合作学习,能弥补个人思维狭小单一的缺陷,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充分给予每个学生展示自我和锻炼自己的机会;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实施新课程实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有效措施。变革学生学习方法,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是实施新课程实验的必需。同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结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能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集体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有相互间支持、配合,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所有成员进行有效沟通,能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交往、有效解决组内冲突,共同寻求提高学习效率的途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索,不仅能够较好的理解、掌握所学知识,更能够强化师生、生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而师生之间的平等交往或角色互换,既能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示范作用,又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责任心。在知识共享的时候,集体合作学习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锻炼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而合作机制的形成,更易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适应现代科技进步的要求。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文化、国防、人民生活及整个社会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同时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具体就教育而言,一是要求学生掌握在现代科学领域中形成的新的基础知识;二是要求学生应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能不断地吸取新知识、新信息,以适应科技的快速发展;三是要求学生具有团结协作精神,过去新科技发明往往是一两个人研究的结果,现在的科学研究决非一两个人能完成,而是由几十人合作发展到几百、上千人共同研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既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更能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