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行为问题区分学后感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很多,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和教师因素、社会因素和学生个体因素等四个方面。家庭的不良影响与教育,如家长过于宠爱孩子、父母的感情不和、家庭破裂、隔代抚养和父母文化水平低都会对学生造成严重的影响,导致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学校教育的不当,如老师不了解学生、不尊重学生;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一味强调师道尊严,不追求民主与和谐,要求学生必须听老师的话,老师说怎么办就怎么办,不容学生争辩;教师性格不好,缺乏耐心,学生出了问题,就怨天尤人,甚至推脱,撒手不管,将问题学生作为另类看待;教育缺乏合力,重视学校教育,忽视家庭教育;学校过于重视升学率,使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学习压力加大。这些,都可能加重学生的心理问题,导致学生问题行为的扩大化。社会的不良风气的影响,媒体和网络的发展,各种凶杀、暴力、**冲撞学生的视觉,使其失去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学生社会伙伴的不良影响,都是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之一。还有学生个体的因素,是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内因。例如学生的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学生个性社会化过程迟缓,社会成熟度低,早期的创伤性经验和个性的影响,心理冲突或挫折,以及不良的应付方式,这些都会使学生产生不良的情绪,长期积淀就会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最终导致问题行为的出现并严重化。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如此之多,所以,作为一个教育者,必须要明确识别学生问题行为的类型和原因,找出病因,对症下药,培养身心健康,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怎样识别学生的问题行为呢?那就要根据心理健康的标准。所谓心理健康,不仅指个体没有心理上的疾病或变态,而且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均能保持最高、最佳的状态。具体而言,心理健康包括以下八方面的标准:第一,智力正常第二,人际关系较好第三,主导心境愉快第四,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第五,了解自我,悦纳自我第六,人格完整第七,正视现实,接受现实第八,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但是,判断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不能简单依据某一方面,而要全面观察,谨慎行事。要掌握中小学生的正常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正确看待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必须慎重区分和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切记乱贴标签,乱发议论;必须全面了解学生,不要主观臆断,把适合学生阶段的心理特征的行为判断为学生的问题行为。一般识别学生的问题行为有以下几种方法:第一,描述学生问题行为。第二,观察学生。第三,识别学生籍问题行为所达到的目的。第四,资料分析。第五,调节环境以测试行为的功用。第六,培养适当的行为。判断出学生的问题行为,对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当诊断出学生的问题时,教师必须要对症下药。教师一定要耐心教导,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问题所在,积极引导他们,让他们走出迷茫的区域。不能任其自然,更不能落井下石,打击学生。对于学困生,教师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开发他们的思维。不要以成绩作为他们的评价标准,要激发他们的创造性,要引导他们向其他方面发展。要看到他们的进步,及时表扬他们,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保持向上的精神。对于心理方面有问题的学生,要找出他们的根源,保护他们的自尊,逐步引导他们向好的方面发展。要使他们多参加集体劳动,充分融入集体中去,感受集体的温暖,感受人的伟大,使他们学会去爱。对于品德、人格不好的学生,不要讨厌他们,嫌弃他们,要用艺术的教育熏陶他们。要与他们走在一起,不要让他们感觉出我们是对他们施教。要用伟人的事迹感染他们,让他们明白自己也可以向他们一样,受人尊敬。只有对他们进行潜默化的影响,才能收到显著的效果。总之,学生的特点是各不相同的,学生问题行为也是多种多样的。教育者要识别出他们的问题行为,并追究问题产生的原因,依据不同的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教育者必须始终以爱为前提,运用各种方法转化他们,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坚信问题学生也能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教育的本质是受教育者在一次次完善与整合中个性化与社会化,从而使生命从不完整到完整,从不完美到完美,从失误发展为成功。只要教育者教育得当,学生问题行为也不再成为问题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