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之我见学校教育,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首要的是德育。语文学科以其“文以载道,以道育人”的学科特点担当着德育的重要角色。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德育与学科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相脱离或者被弱化,德育往往处于被忽略、被漠视的尴尬境地。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水平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下面笔者谈几点看法。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新课程强调:“不应该把德育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德育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1善于挖掘语文课本中的德育素材语文教材中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作品无不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反映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人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字里行间洋溢着高尚的道德情操、朴实无华的生活态度、平凡而伟大的人生哲理。作为语文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要善于结合实际,实施德育渗透,巧妙地融入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教学中要认真寻找最佳结合点和具有丰富内涵的知识点,使之附着有物,“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在讲解《冯婉贞》一文时,要紧紧抓住她的“情”“谋”“志”“智”四个方面的特点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其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她的“吾村将齑粉乎”的“戚然”之情,“莫如以吾所长攻敌所短”之谋,“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之志,“急逐弗失”之智,无不是中国人民近代抗暴斗争的光辉写照,强烈地感染着学生,使他们看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唤起他们热爱祖国的感情。此外,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不少德育典型:在秋风中吟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大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在岳阳楼高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改革家范仲淹;在黑暗中疾呼“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斗士鲁迅。教材内容亦丰富多彩:学生可以从《最后一课》的小弗朗士身上学会怎样爱国;可以从《向沙漠进军》一文中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可以在《斑羚飞渡》一文中体悟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可以在《白蝴蝶之恋》中学会尊重生命;在《两小儿辩日》中懂得谦虚好问;在《散步》中学会尊老爱幼,培养道德责任感,等等。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思想感情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会沿着课文所指引的正确方向慢慢形成。因此,语文课本可以成为引导学生道德成长的教材,每一堂语文课都是形象生动的思想教育课。2善于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当学生感觉到教师在有意识地对自己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时候,教育往往是枯燥的、机械的,教育也会蜕化为空泛的说教或空洞的口号,教育的效果也就几乎近于零。所以,语文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应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达到忘我的境界。如在教学《背影》一课时,“父亲”过铁道为“我”买橘子的镜头是文章的重头戏,在学生品读这一情境时,可以播放阎维文的歌曲《父亲》:“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不知不觉,您鬓角露了白发,不声不响,您眼角上添了皱纹……”优美的文字与动听的歌声交融,令人动情。学生会在这样的情境中体味父爱,理解父爱,他们会自然而然地重新审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与父亲的关系,重新审视所谓的“代沟”,从而学会爱自己的父母。在教学《散步》一文时可以让学生编话剧体验文章中的角色,体悟“我”“妻子”承担着的道德责任。在学习《最后一课》时,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揣摩韩麦尔先生的心理,从而使学生能更深切地理解什么是爱国主义精神。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从人情的冷暖中让学生产生对社会的热爱,让学生产生爱心,关爱身边的人。3善于渗透生命意识教育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可见育人教育的作用之大。针对浪费生命的现象,在教学《热爱生命》一文时,我教育学生不要因为生之本质在于死就任意把生命浪费掉,而是应该凭时间的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