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活动中角色游戏的实施角色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角色,通过模仿和想象,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它是幼儿时期最典型、最具特色,也是最符合幼儿意愿的一种游戏活动。幼教改革发展到今天,教师对角色游戏的指导也存在着新的困惑:一是在以主题活动为主要结构形式的园本课程模式中,如何恰当地选取幼儿感兴趣的、贴近幼儿生活的角色游戏内容,并发挥其独有的教育价值。换句话说,就是角色游戏如何与主题有机结合。二是如何引领幼儿沉浸于角色中,通过游戏创造性地体验社会生活。换句话说,就是孩子总觉得游戏是假的,难以唤起他们的真情实感。如何走出角色游戏指导的困境,使游戏充满趣味、想象与创造呢?在跟踪观察幼儿角色游戏的过程中,我们对角色游戏的指导策略有了新的体会和启发。一、让角色游戏成为主题延伸的有效途径随着主题活动的开展,为了使游戏与主题内容相融合,教师将目光更多地投放到与主题易于结合的手工制作、表演游戏等区域中,而角色游戏因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无法与每个主题都密切吻合,导致其在被选择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被边缘化了。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主题的内涵,丰富角色游戏内容,让孩子有的玩、玩得开心。例如:跟踪的一所幼儿园围绕“过大年”这一主题,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你是怎样过年的?”“过年时,你最喜欢干什么?”从而唤起幼儿关于“过年”的已有经验。和幼儿一起编中国结、扎红灯笼、贴窗花、粘拉花准备节日用品。开展“年货一条街”“布置节日新家”“吃年夜饭”等热热闹闹的游戏,引导孩子亲身感受和再现节日的忙碌与欢乐,在游戏中加深对中国民俗民风的了解,使角色游戏成为主题延伸的有效途径。二、材料提供应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赋予孩子创造的空间在跟踪中发现,有的幼儿园的角色游戏材料,无论在层次还是数量上都无法很好地体现本班幼儿年龄特征和游戏水平,如大班娃娃家的环境布置、提供的材料,与小班没有多大区别,造成了大班娃娃家的游戏缺乏内涵,与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点存在落差,双方无法产生共鸣,孩子不感兴趣。有的教师在材料提供上更多地关注材料的多少和相像,认为越多越好,越像越好。像“小吃摊”中,教师提供了制作精美的汤圆、竹筒饭、臭豆腐等,材料缺乏替代性,没有为孩子提供创造的物质空间。材料能够物化教育目标,是一位“不说话的老师”。角色游戏材料的提供应体现层次性、可替代性及动态性的特点,为幼儿游戏的开展和情节的丰富提供物质保证。小班幼儿具有平行游戏的特点,给他们提供的材料,相同种类的玩具数量应多一些,玩具的体积要大些,颜色要鲜艳些,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使幼儿见到这些玩具就产生强烈的游戏愿望。如憨态可掬的娃娃让幼儿看了就想抱一抱,外形逼真的泡沫面包、香蕉,让孩子们看了就会马上玩起做饭的游戏。中、大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断提高,应多给他们提供丰富的低结构材料,使幼儿有机会自制玩具,鼓励孩子一物多玩、以物代物。如将门把手当作水龙头,拿旧的圆珠笔芯当作体温表,用泡沫边角料做成糕点等等,在促进幼儿社会性交往的同时,发展幼儿的创造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让他们在游戏中有事可做,做得趣味盎然。材料还应围绕教育目标及孩子的实际水平实施动态化投放,贴近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引领孩子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得到持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