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利用“去数学化”情境手段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 桐乡永秀小学 周根丽【摘 要】:“去数学化”情境不等同与“去数学化”课堂,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只要我们扬长避短,科学得去利用“去数学化”情境:弱化与数学课堂的矛盾,强化“去数学化”情境的激励作用,就能提高我们小学数学课堂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关键词】: “去数学化”情境 激励性 弱化内容 强化作用 选择性一、“去数学化”情境的定义所谓“去数学化”情境,是指情境教学中比较特殊的一种情境,该情境的内容和课堂教学的内容关系不紧密或者没有关系,如果没有科学、正确地运用此情境就会在数学课堂上喧宾夺主:去掉了数学课的原本,使数学知识淡化、边缘化。但值得注意的是“去数学化”情境仅指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的结果,它完全不等同于“去数学化”的课堂这一范畴。二、“去数学化”情境的表现形式完全的生活化情境,即引入的情境是学生现实生活中看到的、体验到的情境但这种引入的情境和本节课的数学知识没有紧密的联系或根本没有关联。完全的生活化情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达到迅速吸引学生的全部注意力的作用。“伪”数学化的情境,此类情境看似源于学生生活又充满了数学问题、弥漫着数学味,但经过仔细研究发现这些数学问题和情境是执教者生搬硬套、勉强融合在一起,因此“伪”数学化的情境表面上看有一种错觉:既有生活味,又有数学味,“鱼和熊掌兼得”。三、“去数学化”情境的消极作用第一种消极作用就是流于形式、浪费时间。这种情况最典型的就是在数学课堂的引入阶段出示一个“去数学化”情境,执教者精心的阐述情境并和学生一起互动交流,但交流后就再也没有利用这个情境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心。反观整节课就会发现:引入时的“去数学化”情境可有可无,最大的作用也就是炒热一下学习气氛,最终的结果就是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第二种消极作用就是过分运用“去数学化”情境,使我们的整节数学课变成了“去数学化”数学课堂。这种情况不仅把“去数学化”情境作为一个教学情境还把“去数学化”情境作为课堂活动的主轴,结果把“去数学化”情境中的去数学化部分突显了出来,弱化了数学课堂本身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本质。笔者曾经听过一节二年级下册的《找规律》公开课,执教老师以猜字谜为情境,其中把字谜的谜底加上密码锁,而密码锁的密码就是这节课教学目标:找规律。但执教老师没有把情境中的去数学化部分弱化,结果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