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预习对低年级数学“学困生” 影响古城镇张庙小学 李 楼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而数学“学困生”往往由于对知识的生疏,造成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完成数学教学活动。课前预习能够减少“学困生”对新知识的生疏恐惧感,扫除以往所学相关知识的盲区。如果“学困生”从小开始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不但能使“学困生”得到转化,还能使他们的自学能力得到提高,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本文就通过培养小学低年级数学“学困生”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进行一些简单探讨。关键词:学困生 预习 自学 数学 低年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写道:“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说明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在现代信息社会里就好像文盲一样,而学会学习的基本途径是善于自学。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信息量不断增长,知识陈旧率不断提高,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变成了现阶段各学校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1]而数学“学困生”是指那些智力正常,没有感官障碍,而在数学学习上出现困难,暂时不能达到《标准》的基本要求,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水平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由于对知识的生疏,造成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完成数学教学活动。 预习是小学生最常见的自学形式。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课前预习能够减少“学困生”因对新知识生疏而产生的恐惧感,并能提早发现不足,扫除过去知识的盲区,在自学中缩小与同学间的差距,为探究新知做好准备。良好的预习习惯需要从小养成,因此从低1年级开始培养数学“学困生”的预习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预习对转化“学困生”有积极作用 以往对“学困生”的转化多采用教师把学生抓在手边,细讲多练。教师把大多数精力都放在了他们身上,把知识“嚼”细了“喂”给他们。在短时间内“学困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每学到一个新知识点都需要教师进行一轮系统指导。“学困生”转化效果并不长久和彻底,“高耗”但是“低效”。 “减负增效”以来,每位教师都十分重视课堂四十分钟的“低耗高效”,同时也重视起了课前预习。学生在预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