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嘉善县丁栅中心学校 邵倩教学目标:1. 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2. 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3. 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一、导入课题,激兴趣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创作于两千多年前的音乐?邀请大家一同欣赏。听着音乐,你仿佛来到了哪里?看到听到了什么?2、知道这音乐叫什么吗?(板书:高山流水)3、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与这音乐相关的古文,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谁来读读这个课题?4、念得真准,尤其是最难念的“弦”你也念准了,我们一起来。二、理解题意,明大意1、“绝弦”是什么意思?那么“伯牙绝弦”呢? (伯牙是个人,他把琴弦割断,从此再也不弹了。)2、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把课本翻到第 137 页,按照自己的感觉至少读三遍,努力把它读正确,也请注意读古文的节奏感。三、初读课文,解字词1、一读就能明白,课文讲述的是谁?(伯牙和子期)2、抓住了这两个人物,我们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毕竟是古文啊,你们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或者要提醒大家注意? 预设 1: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1)有些语言,我们是因为不理解才觉得它难读,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出示) (钟子期去世了,伯牙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所以就把琴摔了,把琴弦也剪了,这一生再也不弹琴了)(2)这里的“谓”是什么意思?古文中的有些字眼确实不太好懂,没有注释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出示)你觉得“谓”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谓:①称为;②认为,以为;③评论。)(3)那么“乃”呢?(联系杨氏之子: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 “乃”是“于是、就”的意思。)(4)理解了之后,我相信能读得更好。(生朗读此句,读得准确而且有韵味。) 真有古文的味道。还有哪个句子比较难读? 预设 2: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1)你知道了怎么断句。我想问问你,为什么要在“兮”字后边断句? (因为注释里说“兮”是个语气词。) (2)你看,借助注释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还能帮助我们朗读呢。这个“兮”和前边的“哉”一样都是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在这样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