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段的阅读量有这样的规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100万字。”也就是说,一个学期至少要阅读 25 万字。而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每学期只有 30 篇左右的课文,不过 3 万字左右而已,在量上是远远不够。这就需要我们把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让学生主动积极地遨游书海、采珠拾贝呢?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社会已经进入了全方位开放的信息化时代,那生动有趣的电视荧屏,形形色色的漫画书时刻在冲击着孩子们的眼球,孩子们每天愿花两小时看电视,却不愿花 30 分钟看书,这是我们现在教育的危机。如果一味地讲大道理,直接规定学生要读哪些书,很难收到实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许多孩子来说,学习阅读是一个缓慢、困难的过程。应告诉学生,书中的知识能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明白书对于我们是多么重要。 1.教师是阅读兴趣的激发者。教师应尽可能地将全体学生带动起来,让他们都喜欢读书教师所影响的不仅是自己学生的未来,而且直接影响着几代学生的未来。 2.教师是经典名著的点拨者与讲解员。在学生学会独立阅读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更有深度的阅读。教师应是经典名著的普及者,只有教师对经典作品有很好的理解,才能在对精典的解说中使学生对名著产生兴趣。教师应让学生接受更多优秀作品的熏陶,学会欣赏意境优美的篇章,培养健康的阅读情趣。 3.教师要做学生的“书友”。要和同学们一起阅读课外书籍,并定期向学生介绍自己的读书情况,和学生在读书中交流情感。 还要推荐学生的阅读内容,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在阅读兴趣上给予引导: 1.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入手推荐读物。 2.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推荐读物。 3.从教师的朗读入手推荐读物。 4.推荐学生阅读经典名著。 二、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 课外阅读也要讲究方法,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是阅读取得成功的关键。1.坚持博览群书,克服“功利性阅读”。语文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现在,学生课外阅读的功利性太强。 但学习写作不是课外阅读惟一的和最终的目标。以作文辅导书为主要读物,就如同长期以方便面为主食,必然造成营养不良。学生在这种阅读背景下进行习作技能技巧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