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学案例与作业设计 李群力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岷山”等词语的音形义。 (2)让学生掌握七言律诗的体裁特点,掌握诗词的朗读节奏。 (3)了解诗的语言艺术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 (1)品评作品中的诗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3)让学生通过诗句展开丰富的想象。 3.情感与态度 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让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军队,热爱伟大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的运用,了解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释题。播放《难以忘却的长征》录像片段,初步了解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随着长征的亲历者毛泽东一起,走进他的《七律·长征》。谁来读课题?生读课题,但没有注意停顿。师:中间有个间隔号,稍微停顿一下。(示范读)生齐读课题。师:知道什么是“七律”吗?生谈师:每首诗有八句,每句七个字,一般情况下我们就叫它“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一起再读课题。生:(齐读课题)二、初读感知,疏通诗意。师: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次长征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把诗句读通顺。(生自由读文)师:会读了吗?谁来读?生读,教师点评,指导朗读。师:不错!诗是读正确、读通顺了,不知道诗的意思大家明白了没有?我们再把这首诗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圈一圈、画一画,也可以和同桌交流。(生读诗交流,师巡回指导)师:我们交流一下。你读懂了哪些地方?哪些地方还需要大家的帮助?都可以说。师生交流。说诗意,指导朗读。重点指导理解“暖”和“寒”。三、聚焦“难”,感受“远征之难”。师:这究竟是一次怎样的长征呢?谁能用诗中的一个字来说一说?生:难。师:是呀,远征难呀!从诗中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远征之难”?默读诗歌,圈圈画画有关的诗句,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生默读圈画,师巡回指导)师生交流。生:“五岭逶迤”,那弯弯曲曲的山路很难走,走过去非常的艰难。生:“大渡桥横铁索寒”,战士们手握着铁索,望着脚下的江水,让人觉得很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