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要关注社会现实 内容摘要: 《历史课程标准》中则明确指出:“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学历史教学应当活起来,应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 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做到历史教学与现实相联系。本文主要从历史教学怎样实现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进行探讨。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活力无限。但是,在现实的历史教学中,我们却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讲台上激情飞扬,一讲到底;学生被动接受,照抄板书,死记硬背;甚者,干脆在课堂上伏书而睡……这样的历史教学已经失去活力,师生之间貌合神离,课堂缺少了生命。而历史是有生命的。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学历史教学应当活起来,应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怎样才能改变这一状况?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历史课教学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密切结合。所谓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关注社会现实,是指教师从当今社会和学生的生活中,捕捉与历史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现象、情境或者问题,进行教学设计,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了解历史、探索历史,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今的世界,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并从历史中吸取智慧,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步入社会、走向世界所必备的历史眼光、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现终身可持续发展服务。那么,在历史教学中怎样实现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呢?一、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爱好,满足学生关心现实的需求。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通常只注重课文知识点的讲授,就事论事。这就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学习兴趣。因为那些历史离他们毕竟太远了。然而在现代社会里,由于电影、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各种媒体的作用,使学生接受了大量的课外信息,其中就有很多他们所感兴趣的“热点”。教师如果能立足于课本,将一些社会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热点”与课本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会使学生对学习历史兴趣盎然。例如在讲授清朝前期历史时,正值播放金庸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鹿鼎记》。在讲课前,我首先问学生三个问题:(1)看过这个电视剧吗?(2)剧中那个年轻的皇帝叫什么名?(3)你是怎样评价这个皇帝的?学生一听高度兴奋:原来老师也看金庸小说,也看武侠剧。他们的兴趣被激发了,七嘴八舌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