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一、教学要求1.疏通文意。2.了解汉赋的特点。二、学习要点1.题解关键字洛神,相传为古帝伏羲氏之女宓妃,溺死于洛滨而成为洛水之神。2.内容提示曹植途径洛水,突然想到宓妃的传说,于是驰骋想象,细致描摹洛神优美妍丽的体态风姿,抒发了对洛神的倾慕相悦之情。最后,由于“人神之道殊”,因此洛神的爱并没有得到理解与同情,终不得与作者相接,只能怅然离去。曹植通过写对洛神的追求与幻灭,表达了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和理想的破灭。三、作者生平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曹操第三子,谥号思,世称陈思王。建安时期著名诗人。与其父曹操、其兄曹丕并称“三曹”。自幼聪敏,富于才学,曾得曹操宠爱,几次差点被立为太子,终因“任性而行,不自雕厣,饮酒不节”引起曹操的震怒,从而失宠。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并被立为太子。及曹丕、曹睿相继为帝,曹植备受迫害。他几次上疏希望被重用,均遭冷落,最终在愤懑与苦闷中死去。四、作家作品曹植的生活和创作以曹丕即位那年(220)为界,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意满自得,并受时代风气的影响,抒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后期由于生活境遇的显著变化,更多地表现抱负不得施展的激愤心情。他是建安时代最负盛名的作家,诗歌、辞赋、散文都有突出成就。他的是注意对偶、炼字和色彩,富于音乐性,钟嵘推之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有《曹子建集》。1.诗歌创作。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前期与后期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他贵介公子的优游生活,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前一类作品如《斗鸡》《公宴》《侍太子坐》等,描写游乐宴享之事,内容比较空虚浮泛。另一类作品有《泰山梁甫行》《送应氏》等。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其代表作有《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七哀诗》《怨歌行》《杂诗》等。 今存曹植比较完整的诗歌有 80 余首,其中乐府诗体占一半稍多。这表明诗人与他的父亲曹操、兄长曹丕一样,也很重视从汉乐府民歌中汲取创作养料。 2.赋、文创作。曹植的赋,今存 40 余篇,数量在汉魏作者中为第一。从内容来看,大致可分三类。一为纪事,如《东征赋》《登台赋》《述行赋》等;二为述志,如《离思赋》《感节赋》《喜霁赋》等;三为咏物,如《宝刀赋》《迷迭香赋》《神龟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