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李爽2015.8我认为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去启迪不同性格、不同背景、不同文化、不同思考模式的人,去唤醒人的智慧,发现孩子的强项。这可能是我们未来最大的挑战,也是我们今天在教育上面需要找出来的巨大创新。 —— 马云然而,不重要不代表可以不作为,没有很大的作用不代表什么都不能做。恰恰相反,只有在深刻认识到自己在许多方面无法有作为之后,才能清楚地明白哪些事情自己可以有作为,哪些工作值得自己投入智慧与情感。否则,累死累活之后,也只能徒增悲哀。 —— 梅洪建吴非的文字读来沉重,但这沉重后面有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的爱。正因为这种爱,他对一切非人道的“教育”深恶痛绝。他是真正爱孩子的,我甚至可能从书页中感觉到了吴非那颗纯真爱心的温度,简直就是热透纸背。 —— 李镇西《吴非的良知》他在代序中这样写道:那几十分钟的一节课,你虽然知道可能会发生什么,却无法预知那些妙不可言的细节或是突然出现的障碍,你也未必能清晰地描述它与未来的某种联系。……教师职业的趣味,可能在于比一般职业能更直接地观察人的成长轨迹,并在探索与磨砺中成为有智慧的人。……“ 东鲁春风吾与点”,是极高的教育境界,而我后来也想到,那也应当是极平易的教学常态。我常常憧憬那样的课堂,无论是做教师,还是做学生,甚至只是做一名旁观者。……有时,我也会想:教学,像长途跋涉,带着一群儿童、少年,或是稚气未脱的青年,往前走,有时停下休息,偶尔也会绕点儿路,甚至会走错路;虽然我可能熟悉这段路,但我每次带着不同的人;他们最终要去不同的远方,我带领他们,直到他们有勇气踏上一段陌生的路,甚至去冒险。 他批判一些学生: 多关注一些“远距离的知识”,不是因为“有用”,而是借此发现世界的辽阔。 ——《学生有属于自己的“课外”》 这些从小被教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学生,会以为整个人生就是“跑”,每一天都有新的“起跑线”,他因此很难看到跑到以外辽阔的地平线。 ——《引导学生关注未知世界》 他们没有培养个人尊严,他们连自己读书几尺的地方都不清扫,他们坐在一间气味难闻的教室里大言爱国奉献,他们只关注自己的成绩是多少名,有没有可能获得推荐与保送,他们在成绩下降时希望老师多操心,却不知爱惜个人名誉。 ——《我不愿在肮脏的教室里讲述美好》 我最怕的是学生比教师庸俗。我说过一个有梦想的学生遇到一群没有梦想的教师,是人生的不幸。反之,一个有梦想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