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心理需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点体会 众所周知,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层次整体,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以及自我尊重需要)得到适当满足时,才会持续不断努力,具有对自我实现的较高追求。 在实际生活中,小学生的心理需要虽各有差异,但他们有着一种共同的心理需要,即尊重的需要,这一需要不仅贯穿在他的学习、生活以及一生发展当中,也是他各种需要中最根本、最核心的需要。只有当这一需要得到满足时,小学生才会有更高的追求。小学四、五年级学生,是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自我意识开始增强,自我评价能力有所提高,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随之强烈起来。表现在学习过程中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自我表现强烈,渴求老师、同学的关心和认可,从而学会关心,学会自我调控,学会团结协作。如果学习过程中不能体验学习的主动参与时,就会使他们在学习上感到需求的无望,而失去尊重的心理,形成心理上的压抑感,导致厌学,形成学习障碍,导致学习心理的扭曲,导致缺乏学习行为上的独立性与自主性。 在探索小学语文“自主学习”模式的过程中,我重视从学生心理需求入手,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学习具有持久的内在动力。注重创造各种外部条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努力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贯串于教学的全过程,渗透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家庭学习等学生学习活动的各个领域。 学生一天绝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教学中渡过,因而课堂教学是学生进行心理优化的主要阵地。教师在备课时,必须从学生兴趣、愿望、自信的心理出发,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心理需求。教师的导入要新颖、灵活、多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进入自觉学习的状态。教师的教学组织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即要明确学习的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有目的的阅读而学会学习方法,又要给学生创设自学机会,让他们自我探讨,再通过教师的适时指导,学会自我发展,建立起良好的学习自信心。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影响小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学中应通过激发学习兴趣来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并通过活动来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为此,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尊重学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如在讲解《秉笔直书》一课时,教学新课文开始,首先以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读书愿望:大家知道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