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中的区域环境创设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个性方面,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区域活动正是幼儿园贯彻这一原则的重要途径。在区域活动中,我们让幼儿在实践活动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使幼儿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以及个性、情感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因此,我园在区域环境对幼儿日常教育活动的影响做了一些探究和尝试。一:创设区域环境 引发学习兴趣区域活动的环境创设要根据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具体要求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做整体的安排,应一切从幼儿的水平和发展需求出发,要让幼儿做主,让幼儿成为区域的主人,由幼儿决定怎样布置是否会直接影响他们自由交谈展开的程度。 在区域环境的创设中既要考虑到幼儿之间能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要注意彼此之间互不干扰,从而使幼儿能专注投入某一活动,充满自信地探索问题,引发学习兴趣。例如:美丽的春天到了,在自然角中饲养了一些小蝌蚪,孩子们围着小蝌蚪看呀、说呀:“小蝌蚪的眼睛在那里?小蝌蚪吃什么?小蝌蚪先长后腿?这些蝌蚪长大了是青蛙吗?”老师利用这些悬念激起幼儿渴求知识的欲望,然后引导幼儿观察,并配合播放青蛙的繁殖过程的录象。在观赏录象的过程中,使幼儿从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对小青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展开了思维的翅膀,去主动探求有关小青蛙的知识。活动区设置是要善于利用班级环境的地理因素,通过师生共同商量,采用固定和灵活设置相结合,创设丰富多彩的、多功能的具有选择自由的区角, 让每个幼儿有机会自由选择,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尽可能地使活动动静分区:一般将较为安静的区域安排在室内:如语言区、计算区;相对会发出较大声音的活动安排在靠近门口:如表演区、体育区、科学区、动手区等.并根据游戏情况灵活调整.另外,要让环境说话,让幼儿与环境互动起来。应该充分利用特定的空四 周墙壁展示与课的主题相关的资料、照片、或孩子的美术制作作品又如在组织“树”这个主题的时候,我们在楼梯的墙壁上布置上松树、枫树、桑树、桃树、柳树等构成一片大森林;在走廊的墙上贴上小朋友去参观树的相片;在作品袋里装上小朋友们画的树;在自然角摆上小朋友从家里带来的各种盆景;在活动室上方吊上各种树叶;带领小朋友在自然角和种植园里种上各种小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