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认识米》有感 《认识米》是《义务教育教科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 64-65 页的内容。建立 1 米的实际长度表象,认识 1 米=100厘米是本节课的重难点。20xx 年 11 月 26 日下午,有幸参加了在晋江宝龙酒店举办的“华东六省一市小学数学第十六届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听 XX 省 xx 市积余实验学校陆丽华老师执教的《认识米》后,感受颇深。下面就浅谈几点: 1、陆老师和学生比赛量黑板的长度,看谁的速度快。老师先让学生用学生尺(即厘米)去量大黑板的长度,随后老师再用米尺去量,结果老师的速度比学生的快。这一活动,引发矛盾冲突,使学生感悟到学生尺太短,用厘米做单位太小,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自然而然地引出一个更大的长度单位“米”,同时也为之后的联系实际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做铺垫。 2、同桌合作,用米尺量出 1 米长的绸带。一个同学拉着绸带的一端对准 0 刻度线,另一个同学拉住绸带对准 100 刻度线,再用剪刀剪下;让学生借助米尺直观感知 1 米的实际长度;观察米尺,感受横有多长、竖放有多高,从而初步建立 1 米的表象。 3、让学生张开两臂后两手腕向内弯之间的长度大约是 1 米的长度;找出 1 米大约在身上的什么位置;比一比几个脚大约是 1 米;摆一摆几本数学书大约是 1 米;量一量几拃大约是 1米等活动,让学生体验 1 米大约有多长。 4、在学生对“米”有了充分的体验后,老师借助米尺,让学生通过看、数得出“1 米=100 厘米”,这样不仅教学了两个单位间的进率,还通过 100 个厘米的长度是 1 米,间接地体验了 1 米的长度。 5、在课的尾声,设计的“火眼金睛”这个环节,同学们成功地拉出了 1 米和几米的长度。再次把课堂掀起了高潮。这一活动,也再次加深了学生对“米”这个长度单位的体验。第 1 页 共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