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青海花儿与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感想 通过在省电大一周的学习,有幸倾听了滕晓天、郭兴智、马俊、吴红燕、杨生顺等专家学者授课,较系统地了解了青海花儿的发展历程及相关知识,十分荣幸地欣赏了郭兴智、马俊、吴红燕等花儿大师的即兴演唱。青海花儿丰富优美的格律曲调,大师们美妙动听的歌声,如天籁之音,令人心旷神怡;花儿之魂,娱悦身心,摄人心魄。这既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又是一次难得的听觉盛宴。青海花儿有着强大的震憾力和穿透力,的确是我省的文化瑰宝。 学习中了解到花儿的现状堪忧。青海花儿经过王洛宾、朱仲禄等老前辈,滕晓天、郭兴智、马俊等有识之士几十年来的传承发扬,花儿已登上广播、电视、广场、舞台等大雅之堂,不但有四个国家级的花儿会,还有七八十个规模上千人的花儿会,青海花儿已经在国内外声名鹤起。但是,原来仅有的一支专业花儿剧团被撤销了,青海大学、青海师大、民大等学府中没有花儿与少年的应置,没有高素质的花儿专业队伍,花儿品牌尚未打造成熟,积极为花儿鼓与呼的专家学者心里犹如“索菲娅”般的苦闷。 究此原因,主要是政府不作为,文化主管部门不热心所致。似乎有“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没有把乔麦面当成五谷,把土地爷当成神仙之感。难道还没有感悟 1 到“花儿”背后的巨大危机和潜在利好。人潮就是钱潮,就是经济增长点。脚站在青海的土地上,碗吃着青海的洋芋蛋,不为青海花儿尽力,还算什么青海人。 我虽去过广西桂林,看过《印象刘三姐》。他们充分利用桂林优美的天然山水,当地农民白天照常劳作,晚上在自家门口当演员演出,水是舞台山是景,场面十分壮观,气势磅礴,震憾人心。一张门票 200 元,还须提前预定,一晚上演出 3 场,如果每场 2000 人,一天就是一百二十万元,一年演出 6 个月,纯门票收入就达 2 亿多元。加上游客的吃、住、行、游、玩、购等项目,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广西畅快成功地把文化优势《刘三姐》打造成了经济优势,引来如潮的游人、滚滚的财源,第 1 页 共 27 页油往油缸里淌着。 建议有关党委、政府像抓政治、抓经济那样抓文化建设,像抓“环湖赛”那样抓“青海花儿”,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真抓实干,媒体大力推动,教育部门尽早培养出一批专业人才骨干队伍,同时培育出一大批热爱花儿、懂的花儿、传唱花儿的群众,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成熟的市场化运作条件。如通过多举办花儿电视大奖赛,在相关高校音乐系设立花儿专业,在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