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珩纪录片观后感 (一) 今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看了《王大珩纪录片》,看完后我思绪万千,心潮如海,因为对一个普通的观影者来说,王大珩仅仅是一名伟大的科学家,而对我来说,王大珩不仅仅是一名伟大的科学家,他更是我们的老校长,是他一手创办了长春理工大学,正因为他在光学领域的造诣,我们才能了解到得光学的巨大的学术潜力。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他用"光"改变了中国。让我们了解一下这位具有传奇经历的科学家的一生吧。王大珩(1915.02.26—2011.07.21),小名英东。原籍江苏苏州,生于日本东京。 1936 年北平沦陷前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 年赴英国伦敦帝国学院留学,专攻应用光子学,1940 年获硕士学位。1941 年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玻璃制造技术系,攻读博士学位。1942 年被英国伯明翰昌斯公司聘为助理研究员。"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著名光学家,我国近代光学工程的重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杰出的战略科学家、教育家。仅仅数百字的简单描写,便能看出王大珩这气贯长虹的一生。 王大珩生活在一个时局动荡的年代,他曾经留英十年,而这留学费用其实是当年的庚子赔款,王大珩在七七事变的炮声震撼下离开祖国,他忍辱求学,走着科学救国的道路,而经过一番的曲折,王大珩到了英国后,在英国人那种对我们中国留学生居高临下的轻蔑眼光下,让王大珩深深的感受到了,落后就要挨打,最主要的是它会使一个国家丧失应有的地位。随后,王大珩把这一切生生的藏在心里,他憋足劲,一头扎进实验室,把所有精力都用在了学习上。而就在此期间,世界二战的爆发让王大珩敏锐的察觉到光学将在未来的战场上大有作为,所以他放弃了继续攻读博士的机会,到雪菲儿大学学习玻璃研究。 就是因为在国外的刻苦学习,使看似貌不惊人的王大珩在以后的岁月里集中了中国的 20 个第一,他是中国第一批科学院士,他是中国第一批工程院士,他是中国光学学会的创始人之第 1 页 共 3 页一,曾担任过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一届董事,他是国际计量委员会的第一位中国委员,他是第一批被国际宇航科学院当选为院士的中国科学家,他参加了中国第一课原子弹爆炸试验… 王大珩不仅敢做万花丛中的一点红,但是为了给国家培养后续人才,他再一次的超越自我,向科研领导者方向转化,即随着科学咨询范围的扩大和升入,王大珩的眼界更加深入,目光更加犀利了他开始越来越自如的用国家战略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