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将军》读后感 一代风流的一代绝唱,壮丽国度的壮丽诗篇,历史的车撵缓缓碾过,留下的只有些许或深或浅的痕迹,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谁也无法“兴风作浪”,唯有靠自己的事迹来激起些许涟漪,或许你不能改变历史,但是你却可以让历史记住你,而杜聿明将军就是一个让历史记住的人。近来读全国政协出版的《杜聿明将军》传记,深感于人的一生如何度过,大多还是看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个人选择。没有绝对的成功亦或绝对的失败,只有当下随着社会的浪潮,在不违背内心信念的情况下,适时抉择,得失不存于心。 杜聿明(1904-1981),字光亭,汉族,XX 省 XX 县区人,著名抗日将领。杜姓在米脂是大户,名门望族,居住在 XX 县区的各地都有,是一个祖先留下来的,最近的五辈名字中间的字是良、聿、修、成、方,杜聿明的聿的发音和一相同,少年的杜聿明喜欢玩弄枪支,父亲在外面教书,家里的事物都是由曾祖父打理,后来曾祖父母去世后家务无人打理,年仅 16 岁的杜聿明就挑起了一家的重担,由于天资聪颖他很快就掌握了一套经营家务、保全家业的本领,但是害怕他耽误学业父亲就把他带在身边学习,在读书期间,他爱好体育,并且很快学会了步枪射击瞄准要领。在学校他立下这样的志向:要么学好英语,能够出洋去看一看世界强国,学一学他们富国强兵的方法;要么投笔从戎,自己能够训练出一支保家卫国的精兵,毕业考试他的英语成绩不佳,遂决心做一个爱国军人。 所以说立志要在少年,奋斗要在青年,一个人小的时候成长环境有可能会影响我们的一生乃至下一代。从小要做一个有志向的少年,不要在一个该奋斗的年龄而选择了贪玩,这样只会荒废一生,我们要像杜将军一样在该奋斗的年龄毫不偷懒的奋斗下去;同时还要学会大爱,不要拘泥以爱自己的小家,当自己的国家有难时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当民族遇到危险的时候每个人都要有救国的志向,只有这样我们中华民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正是因为有他们这样的一群群爱国志士才使得中华民族的渊源文化和历史不断的向前传播。 第 1 页 共 12 页 1924 年杜聿明在共产党办的《新青年》杂志上,看到了黄埔军校招生的广告。由于革命思潮的影响和杜斌丞的熏陶,经过慎重考虑,他毅然选择投考黄埔军校。1924 年6月,经于右任先生推荐,考入黄埔军校,成为第一期三班学员。于右任赠给他一幅对联:安危天下重,博大圣人心。杜聿明编在第三队第三区队第九分队,队长为金佛庄,同学有陈赓、李仙洲、侯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