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青年知识追求者的一封信》有感 学者朱敬一著的《给青年知识追求者的一封信》一书,作为一个刚刚踏入研究领域,开始这方面学习的我而言,起到了指点迷津的作用,全书分十封信,以十个不同主题,围绕做研究的基础,创新研究,从事研究工作的心理和思想准备,以及对研究环境和现状的认识了解等方面给出作者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作者以信件的形式,结合自身的经历,试图用一种简单易懂,轻松愉悦的方式解读年轻知识追求者在学术研究过程中的困惑,细细品读,别有一番收获。在这,我将与大家分享我读后的几点心得: 1、做研究前要广泛读书,才能更好在研究中提出问题 细读前四封信,朱敬一先生围绕读书问题,上了一课。读书这个话题打从我们开始接受教育,便一发不可收拾,社会,家庭,学校,无不告诉你,读书不是万能,但没有读书却万万不能,在信息时代,随着个人在社会中的成长,一种关于实用主义读书和各个经验论者也都在反复冲击和动摇人们的读书目的,品读经典变得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快节奏消费知识,成为一种趋势,报纸和电视不断消费人们的眼球,我们接受的信息很多时候是别人用各种价值判断加以选择和筛选过的,在这个时候,人们看似了解很多,知道很多,但都是被动获得知识,我们了解和认识的世界是媒体塑造的世界,是别人眼中的世界。另一方面,在这个物欲横流,激烈竞争的社会,人们向往成功,追求成功,读书也被认为是一种人们能寻找成功捷径的方式,于是,人们开始带着某种目的性读某方面的书,长期以往的教育方式带来知识的过早划分,单一性强,学生精通某一方面抑或一窍不通。当然这些现象都无可置否,然而,在这个书中,朱敬一先生站在一个研究者的角度,告诉我们,成功者往往是那些能主动提出问题,能在相关领域发问的人,而不是一味的,遵循别人的脚步,成为一个被设定程序,只会解决问题的机器人,被动接受信息,所以,作为一个追求的年轻人,应该努力成为能提出问题的创造者,很多人批评我们台湾的训练出来的学生,大多是很会解问题,但是不会找问题。你给他第 1 页 共 3 页们一个问题要他们解,非常厉害,不管多难都很快,一天两天,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就能解出来;但若是要他们自己找出问题,就比较困难。那怎样才能让自己比较会找问题呢。就是要不计目的地广泛吸收知识。[1]这一点指出了应试教育背景下很多学生面临的尴尬现象,朱先生认为,做研究要先读书,先博后精,在读书中发现兴趣,并深入探索,慢慢形成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