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 塘 月 色朱 自 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省东海县。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故自称“我是扬州人”。自幼读私塾,所以对中国古典文学有浓厚的兴趣。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该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为早期文学研究会成员。1922年与俞平伯等创办最早的新诗刊物《诗》。 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4年出版了诗歌散文集《踪迹》。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1931 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 1932 年回国,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 1948 年 6 月,他签名抗议美国扶日,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在严重的营养不良之下,他胃病复发 8 月12 日于北平病逝。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赞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著有诗集《雪朝》、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现有《朱自清全集》出版 作者的行踪是如何的?出家门小径荷塘回家门小径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理 清 思 想 感 情 的 脉 络(渴求宁静、自由) (暂时获得宁静)(心中怅然)(不再宁静)心中失落 明线游踪暗线情感 作者的行踪与他的情感紧密相连:正因为在家里“心里不宁静”,所以要走出家门追求宁静,可谓缘情写景;而荷塘一派素淡朦胧,宁静幽寂的景象——花是零星的,香是缕缕的,风是微微的,月是淡淡的,的确是“恰倒好处”,与作者的心境吻合,这幽静宁谧的境界正是作者的追求,于是他要无牵无挂独自受用无边的荷香月色,摆脱不宁静,得到安宁,此乃寄情于景;情景关系: 但宁静只是片刻,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让作者想起江南采莲的热闹与美丽,怀乡的惆怅让作者走出宁静,回到家中,是谓触景生情。形与意有机结合,是典型的情景交融,构成了朦胧优美的意境,让作者产生美的感受,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 时代背景 1927 年 7 月,蒋介石发动“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