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裂志》读后感——癫狂的城、弥乱的人 年华年少本无知 第一次听到《炸裂志》这本书,是在 2014 年阎连科获得卡夫卡文学奖的时候。当时看到这个名字觉得很新颖,之觉得这个名字取的很霸气,于是非常好奇。 一晃四年,当我在 ibook 真正读完这本书时,我觉得当初的想法果然没错。 书如其名,确实“炸裂”。在写这篇读后感前,我登上知乎,看了看其他读者的评论。我发现这本书的评论基本是毁誉参半。有的人说这本书是东施效颦,没有《百年孤独》的恢弘构局。有的认为这本书铺垫了大量无意义的语言。 坦白说,我几乎没有读过其他“神实主义”的书籍。即便是那本名著《百年孤独》,我也就对那个“多年以后”的景点开头,以及开篇那个玻璃还是镜子的东西有点印象,后面就没有读下去了。 所以当我阅读《炸裂志》时,整体感觉还是很震撼的。有本土化的细节,将中国本土情怀中那些众所周知又避而不谈的污秽写在了纸上;也有真实的情节,真真假假,仿佛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一个真实案例。 书中用了很多虚实结合的手法,多数是虚构的,但也有纪实的内容。比如在描写老三明耀时,就用了非常多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国际事件,以及和中国有关的事件。 《炸裂志》的写法很新颖,真真假假疯疯癫癫,甚至连作者本人都把自己列为书中的一个人物。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你不得不去其中品位分析,尝试捕风捉影,寻找一些现实中的影子。讽刺,讽刺的是哪个城市;隐喻,又喻的是哪位领导人。整个“炸裂村”到最后的“炸裂市”,仿佛都是一个政治隐喻,但又不是一个笑话。 如果说在现实中唯一能和炸裂对应上,找到相关影子的城市,就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圳。可是除了发展速度,其他绝大多数描述,仿佛又与深圳不符。于是我不得不去思考,究竟我所看到和了解的深圳,那个以“创新”、“敢为天下第 1 页 共 3 页先”、“拓荒”等等积极形象出现的深圳是真实的,还是像炸裂一样基于“不择手段”、“污秽”、“龌龊”等不良的事实建成的城市,又经过洗白变成一个积极向上的大城市。 怎么说呢。“炸裂”真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实体。它承载了很多人的希望,很多人的梦想。但是反过来,它也毁灭了很多人的希望和梦想。我想很多人都无法猜想出,炸裂是如何成为超级大都市的。即使我读完了全书,我也很难猜出来。 整本书可以说不仅是一个荒诞的小说,还是一个让人无比感慨的故事集。它牵扯到无数的故事,从开头所有村民做同一个异梦,出门寻物,到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