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应该给孩子们什么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学习是全世界孩子的任务,教会孩子学习是全世界教育的追求。知识的吸取作为个体社会化的积淀,是应对竞争的资本。那孩子的健康的成长呢?最简单的道理,对饭的需要虽然赶不上对知识的渴求,但要活着,就没有办法、也不可能拒绝吃饭。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说道:生理的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在此之上才能构筑“自我实现”。 于是结论很容易得出:教会学生最健康的成长,是与学习知识同样重要的课题。 成长,包括生理和心理两大方面。生理的成长,绝对不是我们父母眼中的冷则加衣,饿则吃饭那么简单。许多生理成长过程中的变化,会让渐渐长大的孩子开始关注人生,关注男女的性别角色和社会角色的固着性定位,而恰恰在这些类似的问题上,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我们的教师,只有“望洋兴叹”了。 中国的爱滋病菌的感染者达到 60 万,这在学生中间炸开了锅。他们想知道“为什么”,于是问我,我真的有些理屈词穷。对于这样的问题,我没有足够科学的解释来回答我的学生们,因为没有人告诉过已成了人师的我。于是,一种隐性的恶性循环就这样被“羞羞答答”的搁置在浅滩,当我们的脚步再想拔出泥沼中的时候,挣扎的结果却是越陷越深。 带着满脑子的问号,孩子们还在继续着另一种“跋涉”。知识对学生来说都是未知的,应该是充满好奇和兴趣。可是你看到的却是一张张困惑的脸:面对考试的喜忧参半;披星戴月的“征战”;被知识武装过的头脑在迈入社会时,却变成“一穷二白”;面对日益沉重的学习负担和学生日趋明显的片面发展,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提出这样的疑问:学生、学校、家庭在教育上如此巨大的精力投入和所付出的代价,是否获得了应有的回报;经过如此沉重的学业磨练的年轻一代,是否真正获得了适应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的知识积淀和良好的身心发展。我同样在问,因为我是一个教者。并且,我以我的成长经历体味到: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当前教育通向未来教育的必然选择 。我们苦过,累过,拼搏过,却想不出自己能做什么,难道这就是成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