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良好品德和习惯的培养【摘要】哲学家菩德曼说过:“播种了一种行为,便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了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品德,播种了一种品德,便会收获一种命运”。幼儿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播种一种行为,从而影响孩子的一生。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和品德形成教育,必须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从大处着眼、细微处入手,贯彻落实到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一系列活动。【关键词】幼儿 品德 行为 培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所以,幼儿教育关键是进行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就是要求教师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身心特点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影响,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一、根据年龄特点,提高自律能力。教育对于 3-6 岁的幼儿来讲,他们的自控力差,知道该怎样去做,但是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因此会出现一些不好的行为,或者是好的习惯不能得到延续巩固。所以强化幼儿的行为,不同的阶段幼儿显现的年龄特点及心理需要是不同的,方法也是应相对变化。(一)3 岁及以下的幼儿“自律”几乎没有,“他律”相当明显。因此,教师要不断的强调与督促,使他们在反复的练习和语言提示中,做到“多鼓励,勤表扬”,反复的巩固已经练习好的习惯技能,反复纠正不良行为,就能培养良好的习惯。(二)4-5 幼儿是“他律”和“自律”过渡的阶段,具备了一定的自觉性,但稳定性差,如果已经形成的好习惯得不到及时巩固,良好习惯就无法养成。此时,教师要在幼儿的面前树立榜样和典范,及时对好的行为给予奖励和宣传,鼓励其他幼儿向其学习.(三)6-7 幼儿的“自律”已经初步形成,形成了一定的班级意识,这时教师的教育可以利用“舆论力量”来控制幼儿的行为意识,发展他们的“自律”能力对于那些有不良行为倾向的孩子,就要采用激励的方式,用激励和赏识的目光来教育孩子,使一些本来十分调皮而不听话的孩子,慢慢开始懂得自控自己的行为“自律”能力就会有所提高。通过舆论力量和激励方式来教育幼儿,他们控制力有所提高,能够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慢慢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得到进步。二、丰富游戏活动载体,激发幼儿良好行为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