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绘本《子儿,吐吐》活动反思从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关于语言的目标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园阶段的语言活动,更侧重的是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而小班幼儿的认知特征是具体直观的,因此小班的教学内容在选择上应该以更加具体的、可以有感官接触经验的内容为首选。过于抽象的、脱离幼儿直接经验的内容,往往就无法跟“有效教学”挂钩。 《子儿吐吐》这个活动就是在幼儿已经接触过水果了解了水果的外部特征等信息后,来和幼儿一起分享吃水果过程中的有趣经历。一波三折的感同身受了胖脸的经历后,孩子们对于水果的关注开始落到了水果的“内在”——存在但却常被忽略的“子儿”。帮助幼儿实现在教学活动之中和之外都能针对话题“有话可说”、“有话要说”、“能说会道”,需要我们在每一个活动中做好“伏笔”——即感官参与。一、感官参与,是语言表述的经验积累。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表达。蒙特梭利说过:“我听过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很多抽象的词汇和故事情节内容以及所包含的意义,不是“旁听”一下就能领会的,而只有在充分的感官参与的过程中,幼儿才能积累起丰富的生活经验,幼儿才能“有话可说”。在上述课例中,既有回忆中的感官经验,也有直接感官经验。“你还吃过哪些水果是有子的?”这是从故事跳跃到幼儿自己的生活经验,从这里一直到“请你吃一吃,把葡萄子吐在手心里”这是让幼儿从抽象的回忆到直接的尝试,进一步深化幼儿对“子儿吐吐”的感受。而从案例描述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孩子们在吃葡萄的过程中语言表达是最多的,并且表达出来的信息也是最丰富的。由此我们也可以证实,过往的生活经历是幼儿表达的一个重要源泉;而当下的感受是更能刺激幼儿表述的直接经验。二、感官参与,让幼儿实现自我关照。小班幼儿的心理特点是自我中心,一切从我出发的。小班幼儿对于他人的客体的关注并不是特别强烈的,也很难换位思考来感受他人的感受;相反,他们对于自我的关注度非常高,对于自我的诉求强烈,一切从他们自身出发的事物,都能引起他们更高的兴趣。在这个活动的前面几个环节,都是在讨论小猪胖脸的故事,而到了上述环节,则从“小猪……”转到“你……”,即提问对象、讨论主角针对到了幼儿自身:“你还吃过……”、“那我们吃这些……”,本来是小猪胖脸在“子儿吐吐”,最终变成孩子们在“子儿吐吐”;本来是孩子们在解读小猪胖脸的故事,最终是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