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是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 · 马 斯洛在 1943 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书中将人类需求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他们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种需求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在自我实现需求之后,还有自我超越需求,但自我超越需求通常不作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必要的层次,大多数会将自我超越合并至自我实现需求当中。这一理论深刻地探讨了需求的实质、需求的发展以及需求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把人的需要看作一个层次组织起来的系统,反映了人的需要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趋势。这一理论适用于人类社会的许多领域。同理,将其应用于教育教学工作,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此,我结合自身工作谈谈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运用这一理论。一、督促学生体育锻炼,满足学生对健康的需求现在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但是有的学生或学校仍只看重分数,而不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把体育锻炼放在无足轻重的位置,个别学生经常生病或在体能测试中不合格。随着时间推移,健康在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把健康归为生理需求中,也是一个人成长和学习基础,可见其在生活中重要性。有人曾说过教育要“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在教育中,要把体育锻炼放到重要的位置,以满足学生生理上的健康需求。二、做好班级文化建设,满足学生爱与归属的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一般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学生在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便会向家庭和学校寻求归属和爱的需要。因此在教育中班级文化建设对人的影响十分大。班集体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育人,班集体的育人功能首先是从班集体内在的对集体成员的心理影响功能开始。我们不应该把班级再看成是纯属教学基本单位,而是要树立班级是教育、教学、管理三位一体微社会体系的观念。在老师的积极带动下,通过举办班级活动等措施,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促使班级成员的凝聚心理、驱动心理和同化心理迅速形成。良好的班集体和文化氛围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生活学习,才不至于厌弃学校和班级,从而留住学生的心。三、完善学生评价体系,满足学生的自尊需要随着人的成长,自尊需求在学生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