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一、尊重阅读主体,注重阅读实践阅读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本课,从导入课题,到初读整体感知,再到精读品悟都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直接体现就在于学生的有感情朗读上。阅读过程是学生阅读实践,深入体会感悟的过程。任何空洞的说教,都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节课,通过营造情境, 抓住印象最深的情景,引导学生自读品悟。阅读中,让句式训练与学生的人文感悟,紧密结合起来,使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很好的统一。二、以情激情,精读感悟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材情向学生情流淌的过程,如何使教材情成功地转为学生情,无疑是阅读教学的关键。以情激情是实现这个转化的有效凭借。精读感悟,又是不可缺少的手段。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结合“我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这一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通过“涌”与“流”的对比,让学生体会“涌”字所表达出的作者的强烈情感。紧接着,教师马上让学生“怀着对王大爷的感激和这万千的回忆和思絮,一起来读这个自然段。”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以人物形象的感悟也更深入。三、读写结合,发展想象伟大的爱因斯坦说得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学生思维的翅膀,古今中外的事例证实,凡是想象力丰富的学生,大都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好奇心,有学习研究的热情,也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力,而且勤奋乐观,因此教学中,在强调打好基础的同时,应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本节课,就注重了给学生以展示的平台,让他们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例如“王大爷走了,再也没有小朋友围在这里了,大街上显得冷冷清清的。你想对王大爷说些什么?”再比如,“这不正是作者曾经朝思暮想的小花狗吗?而今它就在自家的桌上。这个时候,你想到了什么,你仿佛又看到了些什么,又想说些什么呢?”这些设计,让学生在感悟人物品质的同时,想象能力得以极好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