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颍州区三十里铺中心小学:陆芳2015 年 9 月 11 日优 秀案 例《山中访友》教学案例【背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富有浪漫色彩的文章,文中展现了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读之令人心驰神往、不忍释手。面对如此美文,怎样才能让学生与文本、教师愉悦地对话,读出自己的感受与韵味,并在精神世界的崇高境地里,潜移默化地充盈自己呢?为此,我制作了精美的课件,采用了品悟式对话教学模式,组织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了积极主动的感知、思考感受、体验、发掘、探究等,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目标定位】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人称的变化,学会感受、品味、积累、运用语言。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感受文本,领悟语言的美及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方法阐释】“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针对本课意境优美、富有诗情画意的特点,可采用如下教学法: 1、美读感染法: 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正如清人唐彪所言:“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课文整体感知主要靠读,有所感悟主要靠读,培养语感主要靠读,熏陶情感主要靠读,积累语言更要靠读。我们只有在读中才能学会读书,这是一个再朴素不过的道理。 2、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渲染、图像再现、语言描述等形式,让学生观察思索,入境悟情。3、联想想象法:本文想象奇特浪漫,可让学生在诵读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文章特色。【教学过程】上课之前,先播放一段《鸟》的音乐。(一些学生开始被吸引,渐渐地,喧闹的教室变得静寂了。)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了作者拜访的其实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等自然界的朋友,真切体会到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之后,师接着抛出了一个问题:有人说:本文是一首清新的诗,一支悠扬的歌,一幅生动而美丽的画,让人不忍释手、回味无穷。的确,散文的美是无处不在的。下面,就让我们用善于发现的眼睛,用自己美好的心灵去品味那份美吧!请精读课文,看看哪些词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妙,哪些段落是我特别欣赏的,在课文旁边做上一些批注。然后以“我喜欢文中词(句、段、某景物等),因为它”的句式来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可从修辞、句式、内容、结构、写作方法表达感情等方面来谈)。(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