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绪论》教案教学目标: 1.明确“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内涵。2. 结合典型诗歌掌握“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3.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典型诗歌掌握“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投影:徜徉在国风离骚青青河畔站立在秦时明月汉魏风中游走在唐诗花园宋词雨里我们品味古典诗歌的幽香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历史悠久。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古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诗歌。这些诗歌已经流传了千百年。那么,我们如何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呢?其实古人已经摸索和总结了很多的诗歌鉴赏理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所提出的重要的诗歌鉴赏理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下面就让我们试着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中国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自主学习阅读 2—4 页的“赏析指导”,理解并概括出“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内涵。 “以意逆志”: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知人论世”: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三、方法探究(一)怎样从字面含义读懂诗歌1.怎样才算读懂诗歌?(1)明白表层意思 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 (2)领会深层意思 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2. 如何翻译浅层意思?(1)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2)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3)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13.当堂练习:翻译这首诗的大意。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译文:傍晚时分,一阵微风吹来,把我从冥坐中惊醒。我走近窗户,思绪飘渺起来。(风)吹开门,又吹动竹子。(我听到动静)以为是故人来(看望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