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情境中探索教与学的新支点 ——例谈课堂教学的“支架”模式一、主题与背景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四年以来,化学课堂教学在模式上更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课堂氛围,教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笔者经过近两年的尝试,发现在“建构主义”理论下,在化学教学中引入“支架式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在教师的支持、引导、协助下逐步建构、内化成能使其从事更高层次活动的思维能力、技能以及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过程,对于学生探究意识及能力的培养非常有益。二、情境描述与问题讨论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实施可分为这样五个环节:①创设情境,确立目标——围绕当前学生学习主题,按照“最临近发展区”的要求确立框架。②搭建支架,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③分析问题,自主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排列。教师起“脚手架”作用,最终让学生独立分析,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④集思广益,协作学习——小组经协商、讨论,产生矛盾——矛盾明朗化——达成一致意见——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即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等达到较深刻的理解。(集体智慧稳定支架)⑤完成建构,效果评价——包括学生个人自我评价、小组对个人的评价以及教师对学生群体和个人的评价。内容包括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协作学习的贡献,是否完成了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回头检验知识支架)以上各环节只是支架式教学模式的一般形式,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教法的处理和学法的指导,增加或较少部分环节,也可反复运用某些环节,以提高课堂效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以下三种不同的“脚手架”模式,在不同的课例中可有不同的应用。 下面笔者通过几个具体案例分别对上述支架模式进行分析。(一)新授课的下大上小型脚手架(图1-①)——层层跃进式【案例1】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天然气的利用 甲烷”学生经过高一阶段的学习,对基本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都有所了解,尤其对无机物的认识比较熟悉,清楚学习无机物的一般方法,即从结构组成认识其性质,了解其用途及制备方法。而对有机物的认识相对模糊,只知其名,不知其性,诸如酒精、醋酸。本节课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通过对甲烷这种最简单的有机物质的学习,建立起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