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柳宗元【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一般文言实词及虚词的用法,如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过程与方法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3. 反复朗读,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操。【教学重难点】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理解作者的乐与忧。【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课时】1 课时【预习导学】1. 导入新课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导入。2.作者链接柳宗元(773 年—819 年),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西文学村柳家巷),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合作·探究·展示】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老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2.学生自由朗读。3.小组交流(四人),依托文本注解、工具书落实字音、词义;教师巡视,师生交流。4.(1)出示小黑板(或点击多媒体),给加点字注音,指名学生朗读。篁( )竹 清冽( ) 为坻( ) 为屿( ) 为嵁( ) 佁( )然俶( )尔 翕( )忽 差( )互 寂寥( ) 悄怆( ) 幽邃( )(2)检查字词用法的掌握情况。① 水尤清冽( ) ② 潭中鱼可百许头( )( ) ③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④ 以其境过清,小可久居( )( )⑤ 明灭可见( ) ⑥ 乃记之而去( )( )(2)翻译下列句子。① 全石以为底 ② 近岸,卷石底以出③ 皆若空游无所依④ 往来翕忽 ⑤ 佁然不动 ⑥ 凄神寒骨5.齐读课文后,让学生复述课文,体会景物蕴含的感情。6..合作探究,寻找、发现、品味小石潭优美的景致。(1)整体赏析法示例:文中描绘的景物、作者的心境都与石紧密关联,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找出相关语句,小组交流,师生交流。)“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明写了“石”,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闻水声,如鸣佩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其岸势犬牙差互”“凄神寒骨”这些句子暗写“石”,“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不同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