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论语》为例谈句读引发的言意矛盾摘 要: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文学主要靠文字来传达审美意识,但文字在读者的接受过程中可能掩蔽个体思想感情的表达,于是有了文学活动中的言意矛盾。在中国古代,言意矛盾现象最早出现在对典籍的阐释过程中。《论语》作为儒家的必读经典,受到了历代文人的重视。但由于古人没有标点符号,常常因句读所分之不同,出现不同意思。本文就以《论语》为例,谈句读引发的言意矛盾。关键词:诗经;句读;言意冲突自古以来,我国古人对于文本是否能成功传达作者思想,是有着很大争议的《周易·系辞》托言孔子“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阐述,就首开“言意之辨”的先河。后来《庄子·天道》说:“世之所贵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①不少古人认为,语言是无法完全表达出作者情感、观点的。而据我们所知,古文是没有像现在的标点符号的,断句的不同,往往会造成文意的偏差,导致读者对作者思想的“误读”,这也是古代造成“言意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以下仅以《论语》试举其例,以此管窥何谓“言不尽意,圣人所难”。一、《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②《论语·泰伯》有一句广为人知的孔子名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对于它的句读,自古争议较大,区区十字,共有五种不同断句法。(一)、断句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二)、断句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三)、断句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四)、断句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五)、断句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对此,杨伯峻选择了第一种断句法,译注是:“老百姓,可以使他们照着我们的道路走去,不可以使他们知道那是为什么。”这种句读方式获得古今学者的普遍认同。何晏的《论语集释》、邢昺的《论语疏》、杨伯峻的《论语译注》都是这样的句读。古人在解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时”,一般都从正面解释。说,可以让老百姓按照我们指引的道路走,不需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为什么不让他知道① 庄子 [M].岳麓书社,2011 年,第 165 页② 论语译注 [M].中华书局,2013 年,第 80 页呢?何晏的解释是“百姓能日用而不能知”(何晏《论语集释》),邢昺的解释是“圣人之道深远,人不易知”(邢昺《论语疏》)。既然不易知,知起来很麻烦,所以就不用知了。近代学者对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大都采取了批判的态度。如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