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倦怠——调控倦怠职业倦怠含:由于教师长期工作在压力的情境下,工作中持续的疲劳及在与他人相处中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加剧,最终导致一种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的高度精神疲劳和紧张状态。这些独特的个性品质会影响到教师对于工作和压力的评估和认识,容易引发内心的挫折感,导致职业倦怠甚至心理枯竭。 如何应对教师的职业倦怠中应调控倦怠——认识教师职业倦怠:1、首先,教师要认识自我,加强个性修养。心理学研究发现,尽管许多人认为对自己是了解的,但事实上他们并没有很好地了解自己。2、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教师的职业观念是指个人在教师职业中所体现出来的态度。教师的价值就是在教育教学中体现的。教师职业是光荣的,同时也是繁重的,生活清苦,但如果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全心投入教育事业,那么这一职业许多困难都会逐步加以解决和克服。3、善于调节心理状态,增强教师角色适应能力。在发展各种人际关系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多变的,需要不断转换。教师应该培养对人的兴趣,乐于合群,积极参加学校、教研室或学生的集体活动,与学生、同事、领导和家长友好交往,建立和保持协调的人际关系。4、社会的支持。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物质生活不仅是教师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对教师的工作情绪有重大影响。对此,较直接的解决办法是加大对教师物质投入力度,在经济上对他们的工作予以肯定。 如何调控教师职业倦怠。 1、正确看待压力,心理负荷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身心上的反映。作为个体的教师,正确对待工作压力和境遇,及时调节认知心态是非常重要的。 2、丰富业余生活,经常体育锻炼。教师当感到压力不断时,持续数分钟的放松,往往比一小时的睡眠要好。经常游泳、散步、做操、听音乐,外出旅游,亲近自然。3、磨练意志。对于相同的刺激,抗压性较强底人感受到的心理压力较小的,反之较大。人的抗压性是靠后天炼就的。教师们要加强人格方面的修养,加强意志独立性、果断性、自制性等品质的培养,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压力面前不屈服,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学会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克服不良情绪的干扰。4、学会交往。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个人性格开朗,对挫折的承受力强,实践证明:成功的教师往往是乐于和学生及他人交往的,尤其是善于与学生打交道的教师,教师应从心理期待中真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5、坚持进行适宜的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