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探求欲,要搞清楚“玉”是什么,所借助的“砖”是什么,还要预设好怎样“抛”,“抛”的时机,等等。这样的诱发才有可能达到教师提前预设的目的。“诱”在于从兴趣入手,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一定的成功收获,从而变成学习本身的志趣。“发”是教师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形式和内容,以及手段。因此,“砖”要选择有趣,难度较易,过程较简单的教学载体和手段;“玉”可以是知识和技能的本身,也可以是学习者需要必备的习惯,志向,情感,价值等;“抛”则需要教师把握教学时机,这需要教师对于教学的预设,铺设,更需要合理的训练学生学习的习惯,这些准备工作就绪,水到渠成地“抛”。具体说来,我认为从以下几点来谈:1.“砖”与“玉”的价值“砖”可以是非常容易的基础知识,但不需要教师来一味的讲授,而是让学生挑战极限式的理解性的记忆,让初学者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砖”可以是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实验。教师可以把问题设置在话题或实验中,让学生体验兴趣之后,再来解决问题,可谓有“绵绵入口,意犹未尽”之感,这样变单纯的兴趣为学习的兴趣,颇有“瓜熟蒂落”之意;“砖”可以是教师潜移默化的谆谆教导,无声的渗透可以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砖”可以是层层设置变化的问题,让学生在细雨润物般的体验问题的拓展,又突然峰回路转的疾风骤雨般的逆向延伸,这样的“砖”不再单纯是知识的本身,而是教师和学生探求知识的“活化石”,“石”得灵气,实乃“玉”也。“玉”不是教师雕琢好捧给学生的“和氏璧”,而是教师引导学生用泥,水,情感,智慧创造出活生生的生命!所以,“玉”不能单纯理解为对知识的掌握,技能的生成,而是有学生的情感,有学生的智慧,有学生的创造。那么,教师的教学不再是怎样的“教”,而是关注学生的生成;不再是看学习的结果,而是看学习过程中的继承和创造!2.“抛”与“引”的衔接“抛”就是“诱”的最终行为,“引”就是“发”的开始。所以“诱”不好不可“抛”,“引”不好无法“发”。那如何“抛引”自然呢?“抛”出去的,在于让学生感到有趣易得,积极敢接,任其争辩。这不仅需要教师高超的教学技法,还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既然是“抛”,就要有乐,教师绝不可将自己的牢骚和埋怨强加进去,否则“抛”而不起;既然是“抛”,就要是易,教师绝不可将难题,怪题或偏题加进去,否则“抛” 而不接;既然是“抛”,就要放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