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育活动中的三种问题在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交流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提问是最常用、最直接的一种方式,也是开拓幼儿思路的重要方法。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以下三种问题能较好地促进师幼之间的交流。一.可引发讨论的问题这种问题主要是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观点,展开热烈的讨论。如:“你还有什么地方没听懂”、“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等,这些问题能促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积极思考,使他们有问题可提,有话可说。当幼儿提出问题时,教师不必马上给予解答,可以说:“是啊,有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呢?”以引发幼儿展开讨论,理解某些事物现象及其因果关系。如在欣赏诗歌《帽子的秘密》时,有个幼儿问什么是抛锚,很多幼儿都认为是“船坏了”的意思,理由是汽车坏了就叫“抛锚”。“在这首诗歌里‘抛锚’是‘船坏了’的意思吗?”我继续启发幼儿思考。经过讨论,幼儿明白了“抛锚”的本意是把锚抛入水中使船停稳,而有时汽车等发生故障中途停止行驶也叫“抛锚”,从而初步体会到了一词多义的奇妙。又如,在欣赏散文《太阳》之后,有个幼儿问:“太阳怎么能给小花猫送一个暖烘烘的梦呢?”“是啊,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一问题使幼儿展开了讨论,很多幼儿认为这句话不对,因为只有等太阳下山天黑时才睡觉,才会做梦。而发展较好的幼儿则认为:“小花猫晚上捉老鼠,白天才睡觉。”通过讨论,幼儿对这一问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明白了应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考虑问题,不能只从表面去判断。又如学习童话《龟兔赛跑》时,有个幼儿问:“兔子为什么难为情?第二名不是可以得银牌吗?”这一似是而非的问题使幼儿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充分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释了自己的观点。经过讨论,幼儿对这一问题有了明确的认识。应该注意的是,在讨论这类问题的过程中,应尽可能让幼儿成为主角,教师可在幼儿解答之后再作适度的补充或纠正。这样既可以满足幼儿求真、求知的心理,又能丰富幼儿的词汇,促进他们的语言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二.能激发想象的问题在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抓住作品中有利于幼儿想象的因素对幼儿提出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想象。这种问题往往没有现成的答案,它需要幼儿摆脱文学作品原有的情节束缚,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合理想象,多角度的回答问题。如学习散文《落叶》时,我问幼儿:“这些树叶还会落在哪里?谁会看见?会把它当作什么?”幼儿发言踊跃,有的说“树叶落在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