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小学语文课本的一些思考摘要:小学语文课本应贴近孩子的生活,注重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激发孩子的兴趣和自我意识,鼓励他们自主探究,发展个性。要突破现有教材的束缚,树立一种大语文教学观。关键字:教材的改革,课本的编选原国家教委主任柳斌曾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会做人,会做事,会求知,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我们国家要走向现代化,最大的障碍是十几亿人口的素质问题,资金可以积累,技术可以创造引进,但十几亿人口的素质是无法引进的,这必须要靠我们自己去提高。”这些年来,随着应试教育带给我们的沉痛教训和深刻反思,素质教育的呼声此起彼伏。我们的语文教育到底要教会孩子什么?为什么现在孩子们不爱上语文课,不喜欢写作文?这对我们所有的一线语文教师来说的确是一种尴尬。回顾这些年来不断的推陈出新语文课本。大家总围绕着工具性和人文性争论不休。一时间,各种版本的教材层出不穷,什么苏教版,人教版,北师大版,让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我们的课本总喜欢在这样热闹的争论声中一哄而上。七十年代恢复高考以后,语文课本就成了一种纯粹的文字训练,每一课都硬性地要求熟记多少内容,达到什么要求。为了应试的需要,我们的小学课本一股脑的将字形结构,标点符号,修辞手法等等强加于学生。他们也在种种的压力下盲目的寻求标准答案。曾有过这样生动的例子:学生作业中有一题要求根据意思写成语。“思想一致、共同努力”什么意思?学生填“齐心协力”老师算错,答案是“同心协力”。另一题“刻画描摹得十分逼真”什么意思?学生填“栩栩如生”老师判错,答案是“惟妙惟肖”。也难怪学习语文,练习写作成为他们的负担。素质教育的呼声已喊了很多年,但学生的厌学情绪却越加严重。这与我们国家现行的教育体制,应试氛围,教育观念,教材编选等不无联系。语文课本作为师生互动的重要纽带,在这个改革的风口浪尖上曾一度的遭到质疑和批评。课本该怎么编,篇章该怎么选,一时间众说纷纭。在对应试深恶痛绝之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号召下,谈创新、谈感悟、谈人文成为了一种潮流。大家开始讲什么都要和人文沾一点边,我们的课本似乎成了思想品德课,历史课。倡导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怎么统一?统一在什么地方?老师也开始摸不着头脑,常常并不清楚要教什么,要教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方法教更合适。一篇篇课文,这里教一点,那里教一点,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