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的体积》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33-34 页《圆锥的体积》。 首先我对教材做一下分析:《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学习了圆柱的体积和认识圆锥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部分,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掌握这部分知识,不仅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之间的本质联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还可以为以后学习复杂形体知识打下扎实基础,是后继学习的前提。 下面我来分析一下学生情况:通过前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有了清楚的认识,知道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具体问题,且经历了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具有了初步的类比思维意识。绝大多数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比较强,但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因年龄特点,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训练。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结合教材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节课所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确立如下: 1、通过学生参与实验,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一些有关圆锥体积的实际问题。 2、 通过实验推导圆锥体积公式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3、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圆锥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本节《圆锥的体积》一课主要包括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理解和掌握公式,能正确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绝大多数同学的动手实践能力比较强,有一定的空间观念基础,但公式的推导过程却比较抽象、枯燥,对于他们来说该部分内容应该是一个难点,所以我将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难点。 (教法分析)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同时也为了更好的突破重点,化解难点,扫清学生认知上的思维障碍,本节课教学,我以课件演示法、引导法、实验操作法为主,讨论法,练习法为辅,充分发挥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主体作用,调动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真正实现新课标“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