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朱熹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 朱熹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 朱熹 朱熹,字元晦 (1130~1200) ,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宋高宗建炎四年朱熹生于尤溪县。 他的诗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 诗人简介 ] 观 书 有 感[ 宋 ] 朱 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 书 有 感[ 宋 ] 朱 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半亩方塘一 开,天光云影共 。鉴徘徊 鉴: 1. 镜子 2. 照 3. 观察、审察 4. 可以使人警惕或引为教训的事。 半亩方塘一 开,天光云影共 。鉴徘徊鉴:镜子 开:打开徘徊:原指人在一个地方来回慢步地走 , 这里是来回移动的意思。 问 哪得清 ? 有源头活水来。渠:指方塘 哪得:怎么会如许:如此这般 像这样为:因为渠如许为 观 书 有 感[ 宋 ] 朱 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一问一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暗含哲理。 运用比喻等手法,把抽象的思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 说理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问竹哪得高如许?为有拔节生长时。 练笔: 梅花、宝剑、竹子、苍松、翠柏、兰花…… . 它们身上的品质,都可以引发我们读书的感悟,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种,抓住特点,或者模仿朱熹的名言写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