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 吴亚敏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作为教育者我们都知道,小学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小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生活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不仅要“教”,而且要“导”。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下面就谈谈在教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如何教给小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良好数学的学习习惯。 一、教学生专心听讲,养成积极动脑的习惯。 小学生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有意注意保持的时间短。所以,针对这些特点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专心听讲的习惯。教学生四会:会听、会看、会想、会说。会听:听要入耳,如果听而不全,等于没听。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讲边记忆,抓住要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还要认真听同学们的发言,并能听出别人发言中的问题。如:(1)教师口述题目,学生直接写出得数;(2)教师口述应用题,学生写出或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等。这类练习,可以训练学生集中注意力,边听边想边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有意识记忆能力。会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要给学生观察权,不要以教师好心的“讲”取代学生的“看”。凡学生通过自己看、想,就能掌握的东西,教师一定不讲或少讲就会看,首先是肯注意看,教学中要提供充分的观察材料吸引学生看。教师的板书、演示等要准确,鲜明,能引起学生察的兴趣。由教师带领观察到只给“观察提示”的半独立观察,到完全独立观察,使学生逐步掌握通过观察比较,做出判断,发现规律的观察方法。在课堂练习中要多设计一些能引起观察兴趣旨在训练观察能力的题目,会想:会想,首先要肯想。课堂上要学生肯动脑子想问题,除了靠教师教学的启发性外,还要靠“促”,促使他动脑子,要求学生、老师每发一词,人人都要立即思考,准备回答,如果不会答,也要把问题重述一遍并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想到哪儿不会了,告诉学生这也是一种回答,坚持这样做,可以提高提问的教学效率。困为全班学生毫无例外人人都得积极动脑思考,会与不会都有的可想。提问时可让可能不会答的优先做答,再请会答的针对前者的疑问做答。这样,教师既可以了解后进生是不是在思考,思维的障碍是什么,又可提高一般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