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导学案的教学的问题和策略探讨三〔4〕班 曲海燕当前,在我国小学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大背景下,教师探索研究性教学模式,具有现实性和前瞻性。我自 2008 年参加工作以来,积极投身于小学语文教研教改的探索——“导学案”的教学模式的研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教材为依托,创造性地设计学习过程。导学案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教师形成自己独特教学风格的必由之路。我希望,这种教学模式能在教学中得以落实,并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进一步的认可推广。语文教师要用自身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演绎出更多新课改的精彩。一、导学案的提出 2000 多年前,我国第一篇教育专著《学记》中阐述教、学是一种活动的两个方面,提出“教学相长”的思想;《中庸》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关于学习的论述。就代表人物而言,诸如儒家创始人孔子就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论述;南宋朱熹提出了“穷理致知”“躬行实践”等论断;清代戴震提出了“感官受之、心知理义”;乃至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等教学思想,等等,都或多或少地为导学案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如今,导学案的教学模式使语文课堂发生了惊人的变化:课堂上老师讲得少了,学生讲得多了;学生的思维活了,问的问题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多了,学生的视野开阔了,能力提高了……尤其近几年的小学二年级(二年级以上的小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能力、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以上的课堂试验,让我切实体会到:“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还老师一个惊喜”这句话的含义,这种教学模式适应了时代发展的教学形势。二、导学案的特点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改的显著特征。在小学语文新课改不断向纵深推进的今天,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改善学习方式为特征,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科学有效地学习等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我以改善小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发展、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从教情、学情出发,以“减负增效”为目标,聚焦课堂教学,把导学案研究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研究课题。导学案有以下几个特点: 1.导向性。立足教学内容,把握教材,提出学习要求,供学生自学参考,学生能够明确应该掌握什么学习内容以及如何进行学习。 2.结构性。包括四个层次,一是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