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一、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1、学业方面。留守儿童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理应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接受完整的教育,在学业上不断取得进步, 但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 留守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过低, 调查发现, 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 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 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缺乏硬性约束, 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 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从碛口镇的调查情况来看,有 91.4% 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委托其他亲戚或熟人监护的仅占8.6% 。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 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 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因此,父母的关爱、 监管以及必要条件的提供是孩子在学习上取得进步的重要前提。2、品德方面。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远离,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 在价值观念、 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 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如纵容溺爱, 重物质满足轻道德教育, 又因农村环境的特殊性, 留守儿童在道德评价、行为习惯上极易发生消极变化。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 不服管教, 违反校纪,小偷小摸,看不良录像,沉湎于纸牌游戏之中,或者同学之间拉帮结派,与社会上的问题青年纠合在一起抽烟、酗酒、赌博、抢劫等。有些孩子由于失去父母的监管,甚至走上罪恶的深渊。 据调查发现, 13%的留守儿童平时有说谎的习惯;15% 的人有过偷人钱物、破坏公物、 抽烟喝酒等不良行为。 是你据统计, 历年刑事犯罪中有近20%的青少年为这类孩子。 留守儿童正处于树立理想、 认识人生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上的帮助,他们极易产生人生观、价值观念上的偏离,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3、人格方面。《心理学大辞典》中对人格的定义是:人格也称个性,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