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 / 7 怎样准确区分浮脉和沉脉在古代,有一种倍受推崇的诊脉方法,叫持脉轻重法。这种诊脉方法,由《难经》首创,也见于《脉经》 。晋代以后,唐代著名医家思邈和明代著名医家朱栋隆,都是采用这种诊脉方法。 在《千金要方》 和《四海同春》 都有记载。《经》所说 “脉有轻重〞,也是指这种诊脉方法。用“持脉轻重法〞区分浮脉和沉脉。非常准确。其理论依据是寸口部位划分五部。具体操作方法有三个关键步骤:第一步,首先在寸、关、尺三部布指。然后,将寸口部位由肌表按至最深,以“按之至骨〞为宜。所谓 “按之至骨〞,是一种指感特征。具体表现为,受指压而脉气不能流通,指下感觉不到脉动为宜。假设稍举指,那么脉动于指下。古人称其为 “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这一步,主要是测定寸口部位的深度和所用指力。实际上,这个深度非常重要。第二步,把以上所测深度或所用指力五等分。然后,以五等分为标准,重新按脉,假设寸口脉在上五分之二,为浮脉;假设寸口脉在中五分之一,为不浮不沉之脉;假设寸口脉在下五分之二,为沉脉。在指力的应用上也是如此。先把按至最深时的指力定为总指力。然后,重新按脉,假设所用指力未超过五分之二即触与寸口脉,那么为浮脉。假设所用指力超过五分之二但未超过五分之三即触与寸口脉,那么为不浮不沉之脉。假设所用指力大于五分之三触与寸口脉,那么为沉脉。第三步,熟练掌握以上深度和指力的划分以后,还可以区分脉浮的程度和脉沉的程度。据此,可以推断疾病的开展变化。比如,外感伤寒,其脉浮,经过治疗,假设脉浮的程度有增无减,说明表邪未除;假设其脉由浮转为不浮不. . . . 2 / 7 沉,说明表邪已除,正气已复。假设其脉由浮转沉,假设沉的程度较重,那么应详察是否表邪入里。通常,很多人以为, “举之有余、按之不足〞,为浮脉。“按之有余、举之不足〞为沉脉。或者以为,稍按即得,为浮脉;重按始得,为沉脉。实际上,在浮脉和沉脉之间,还有不浮不沉的脉,假设用以上这两种方法,那么很难区别浮脉、沉脉和不浮不沉之脉。另外,还有伏脉。伏脉和沉脉更难区别。但是,假设用持脉轻重法,很容易把伏脉和沉脉区分清楚。除以上所说,持脉轻重法还有其他方面的很多优点,既有理论依据,又有操作规,非常简便,很容易掌握,临床上也特别实用。有兴趣者,不妨试试。最近的研究结果说明,由于脉学的经典文献太难理解,后世脉书没把持脉轻重法翻译成通俗误言,因此,这种诊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