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底足的变化规律底足的变迁是整个古陶瓷历史变迁的一个缩影。底足鉴定是古陶瓷鉴定的一个重用组成部分。针对碗底足变化的主要特征和碗底足变迁的主要原因,论述碗底足经历的平底和圈足两大发展阶段,以及推动碗底足发生演变的窑炉技术,装烧方法,成型工艺等制瓷工艺原因和社会经济文化原因。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时期时代,距今 7000 多年的河南新郑裴李岗,河北武安磁山早期仰韶文化遗存中的红陶碗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碗。战国以后,碗逐渐成为人们常用的生活器皿之一。到唐代时,碗已经成为生产量最大的一种陶瓷日用器皿。从古到今,不仅碗的形式变化多样,如六朝的青瓷莲瓣纹碗,唐代的海棠式碗,花口腕,宋代的斗笠碗,元代的折腰碗等等,而且碗的用途分工也很多,如饭碗,茶碗,注碗,盖碗等等。然而,不管碗的功能和花样如何变化,每一个历史时期碗底的造型却基本相似,具有阶段性特张。和其它陶瓷器皿一样,碗的变迁与时代发展和社会风尚密切相关,碗的底足也随着相应地发生着深刻变化,是历代古陶瓷器物上的时代特征最明显的部位之一。图 1.红陶绳纹碗大地湾文化图 2 彩陶碗大溪文化1.碗底足的主要变化特征从新时器时代到清末约一万年的时间里,陶瓷碗的底足演变轨迹可以概括为平底和圈足两个大的发展阶段。平底碗和圈足碗都出现在新时器时代,并且并行延续至今。但他们却在不同历史时期各领风骚。具体如下:图 3 假圈足图 4 饼形足1.1 平底阶段(新石器时代至唐代初期)平底碗即实心足碗,其平底是在制坯时对足部平拍或平切而成。平底不仅包括与碗腹底平齐,无足台的全平底,卧足,还包括突出腹底,有足台的圆形饼足,假圈足等几种实心底形式。有器就有底。时光倒流一万年,在遥远的新石器时代,体会着泥与火创造的奇迹,烧制了许许多多令人叹为观止的红陶,灰陶,白陶,黑陶和彩陶。古人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根据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陶器来看,这些器物底足的形式十分多样,有平底,圜底,三足,袋足,尖底,圈足等等,尤其以圜底和袋足器等为多。碗作为最早期出现的器物之一,与其他原始器物不同的是,它的底足造型绝大多数采用了各种厚实的平底,并且沿用了数千年,直到唐代才逐渐改变成以圈足为主。这期间,先秦之前各种平底碗都有,因地域而不同,三国两晋时期则多为卧足平底碗,有了叠烧支痕;南北朝起以有足台的饼足和假圈足平底碗为主,并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图 5 越窑青釉玉璧底碗(唐中期)图 6 邢窑白釉玉璧底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