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阴虚学习心得 脾胃学说临床一般侧重脾气、脾阳、胃阴、胃阳,并无脾阴虚之说。虽然脾阴之说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特别在温病学派的发展,曾赋予不少新的内容,但其客观规律,包括对脾阴的症候、病机及其治疗方法,均缺乏完整的认识,以致产生偏见。比如有关脾胃病证的分型治疗,只列脾胃气虚,脾胃虚寒,脾胃阴虚,胃阴虚,而无单独的脾阴虚证。须知,五脏皆有阴阳,脾脏亦然。脾位于中焦,主运化,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的功能,主要是通过脾阳〈气〉的升运而体现的。脾阳〈气)升运正常,则生机洋溢活泼。脾阴也是脾脏功能活动的内在基础,在运化等机能中,起着辅助脾阳(气)的作用。脾阴濡润,方能津血充盛,脏腑机体得到滋养。脾阴不足,失于濡运,脾的升运即受到影响,则食少纳呆,或食后饱胀,化源亏乏,精微不布,则倦怠乏力,形体消瘦,营阴不足,虚热内生,则烦满,手足烦热,口干不欲饮,舌淡红少津,苔薄,脉濡而微数。可见,没有脾阴的协调,脾阳是不能单独完成脾脏生理功能的。因此,脾脏的虚证,除了阳(气)虚,还有阴虚。临床土,脾脏阴阳失衡,既可出现阳(气)虚的证候,又可出现阴虚或气阴不足、阴阳俱虚等各种证候。 《温病条辨》指出:“寒湿多伤脾胃之阳,湿热多伤脾胃之阴。”外感湿热,湿郁化火,伤及脾阴。燥之伤人,肺津受损,波及脾阴,发生痿证。故《局方发挥》有:“肺金体燥而居上,脾土性湿而居下,肺热(燥)则不能管摄一身,脾(阴)伤则四肢不能为用,而诸痿作矣。” 饮食不节,内伤脾胃,脾胃失调,“胃气弱则不能纳,脾阴亏则不能消。”(《先醒斋笔记》)“劳倦内伤,乃脾之阴分受伤者多。”(《医统》)房劳则伤脾肾之精气,神劳则暗耗心脾营血。“脾血消耗,虚火上炎,脾虽虚而仍热,若服湿补,则火愈甚而阴愈消,必得滋补脾阴,则阳退而无偏胜矣。”(《症因脉治》)忧思过度,暗耗脾阴,脾阴不足,则心阴亏虚,心阴不足,心火炽盛,反伤脾阴。郁怒伤肝,肝火上炎,横逆克土,灼伤脾阴。误治、失治或过用香燥,或妄吐第 1 页 共 17 页下泄,皆可耗伤脾阴。故《温病条辨》认为:“泄而腹满者脾阴病重也。”脾阴可以濡养五脏,五脏津液亦通乎于脾,脏腑虚损,阴液不足,亦可导致脾阴亏虚。如肾阴匮乏,肝阴亏虚,心营血少,肺津不足,均可引起脾阴虚证。因此脾阴虚证临床并不少见,在亚健康状态人群中尤为常见。 脾阴与胃阴有人主张不必过细分开。但是,虽然脾胃同居中焦,互为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