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面向未来的赶考》心得体会:进村赶考走好群众路线 1949 年 3 月,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毛泽东在西柏坡提出“进京赶考”。2013 年 7 月,面对历史和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赶考”问题,指出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落实到一个县域,“赶考”就显得更加具体,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基层基础是否稳固,各项工作推进是否有力,发展是否真正惠及全民。为此,我们提出了要以“进村赶考”推动各级干部切实走好群众路线,认真回答好群众对我们提出的考题,努力交出满意答卷。把“进村赶考”内化为自觉追求 “进村赶考”,“进”是根本,集中体现了党的宗旨意识和价值观念,要求我们必须与人民群众始终保持血肉联系,在思想上拜人民为师、在行动上到群众中去;“村”是方向,说明我们执政的基础在基层,指的是广大的农村、企业、社区等基层一线;“赶”是状态,体现责任和担当,要求我们时刻保持紧迫感、使命感和危机感,经常扪心自问是否做到夙兴夜寐抓紧干、甩开膀子放手干、寻找窍门科学干、鼓足劲头拼命干;“考”是标准,要求我们树立起新时期的政绩观,让群众来当考官,把主动权、评判权、监督权交给群众,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检验一切工作的成效。 “进村赶考”,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现实课题。不“进”,“赶”和“考”就失去了基础,就无从谈起;“赶”也不是盲目的,必须沿着“进”的方向,背着“考”的责任;而“考”是对“进”和“赶”的评价,不“考”就会空洞、抽象,就会成为新的形式主义。因此,我们坚持“进”字当头,从“进村”入手,让“赶”有处发力,使“考”能有标准,把各级干部和各项服务真正沉到“村”里去。 把“进村赶考”外化为具体行动 以“进村赶考”精神践行群众路线,第一位的就是要将其化为实实在在的举措,推动工作更有力,让群众更满意。 第 1 页 共 5 页 把“进”落实到“三个载体”上。“你跟群众有多近,群众对你就有多亲”。我们着眼于提高干部与群众相互了解的“知民度”和“民知度”,扎实开展“联村走亲”、“驻村连心”、“返乡走亲”活动。在县级领导层面,大力开展“联村走亲”活动,全体县级领导深入村、社区、企业开展民情恳谈和暗访式调研,搜集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方面的意见建议,深入了解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思想状况,特别是对查找到的“四风”问题旗帜鲜明立行立改。在乡镇干部层面,全面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