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读后感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真本书是带我们一起来了解到那个时代的佛教历史,接下来的这一篇请欣赏。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一书,先生前后时逾二十年方功成,可见此书为先生学术生涯之重要作品。全书阅过,大略有几点体会。 陈寅恪先生的《论再生缘》一文,从陈端生生平入手,极尽考据之能事,同时运用西人治学思路,最终完成。而《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一书,无论从时间跨度还是涉及历史人物数量上,都有过之而不及。汉魏两晋南北朝距今千载,佛道之争,儒学辚压,再有隋唐之后本身存在的门户之见,历史本貌早已被涂上一层又一层油彩,不复本貌。但先生以严谨之态度,从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及历史典籍中,一点一点还原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大体面貌,所引之书,具有可查,后世之学,有了研究佛教史的路径。本书的体例上,不拘泥于传统的史学著作方式。而是以时间轴为线,同时对重要人物进行单章讲解,重要思想和经典之嬗变进行全面剖析,从而使佛教初入中夏时的发展脉络以一种非常清晰的方式展现。 佛教因何在我国出现纷繁复杂的多种面貌。这其中有多种原因。一是佛教本身。释迦牟尼涅磐之后,几百年间,不立只言,不塑一像,只采用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播哲学,中间必然造成对于教旨的歧义和纷争,僧团在经历过几次大的分裂之后,最终形成大乘和小乘两大流派,两个流派中又因为对于真如、禅定、戒律等的不同理解,形成更小的宗派,因此佛教在印度日渐式微也是必然之事。二是本土化之影响。佛教输入中原之前,中原固有的术数、阴阳、鬼神等信仰在社会中占有的地位,以至于儒教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也大量参杂了上述元素后方为帝王及平民所共喜。 佛教自然也不能避免的依托于术数,讲究轮回报应等佛教本无之义,可以说,佛教传入伊始,便与其原貌发生巨大变化。三是译经传入时间及数量之影响。佛教传入中国之时,各大教派已基本成型。但进入中原的顺序并未按照佛教本身发展之顺第 1 页 共 2 页序,同时某一本经会出现多个译本,因此造成教义的抵牾十分普遍,也造成最初佛教宗派之混乱,如《成实论》本为小乘之作,但在中国却被视为大乘之学,且盛行南北;地论宗早已形成后,《华严经》晚出,北方经师发现其中有地论宗未尽之意,遂取而用之。 《华严经》,具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大乘佛教要典之一;是释迦牟尼成道之后,于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大菩萨所宣说,经中记佛陀之因行果德,并开显重重无尽、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