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赴浙江大学培训的学习体会:兼论法治建设与情理性知识的关系 关于赴浙江大学培训的学习体会 ——兼论法治建设与情理性知识的关系 周成锋 来到浙江大学这所知名学府学习已近一周,虽时间短暂,但仍感收益颇丰,既有认识视界上的拓展,也有知识储备上的积累。现择要点,并结合个人工作,记述如下: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杭州师范大学国学院邓新文教授讲授的《传统文化与和谐人生》一课。邓教授重点介绍了情理与中国精神,让我第一次明白,理可分为情理与物理(并非“物理学”意义上的“物理”,而是指一切客观事物所遵循的条理、规律),中国注重前者,而西方国家注重后者。情理与物理,虽只有一字之差,但是二者的内涵却相去甚远。例如,同样是“你这个老不死的东西”这句话,如果是恩爱夫妻之间说这句话,可能是对“劫后余生”的感慨,表达的是喜悦之情;而陌生人之间或仇人之间说这句话,则可能是对他人的辱骂,表达的是憎恨之情。毫不吝啬地说,邓教授的这一指点,顿时令我茅塞顿开,以前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一时豁然开朗。 邓教授的讲课,不禁令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感到由衷的骄傲,同时也感到自己的学习积累仍远远不够。虽然我前后读书二十年,但对中国传统文化掌握不深,不禁自觉惭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有文化自信,真是高瞻远瞩、立意深远。要树立文化自信,首先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倘若对中国传统文化毫无认识或仅仅是一知半解,又如何做到文化自信。因此,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生活中,我必须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 不过,作为一名成年人,我认为,还是应当树立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思想,若无批判性地学习,则与未学习无异。虽然邓教授的讲课让我耳目一新,但是邓教授的某些观点仍值得商榷。 第 1 页 共 3 页 首先,情理与物理之分,显然是站在第三人的立场,对交谈双方各自说话风格所作出的总结性判断。亦即,只有对交谈双方有过多次对话、或者是经过长期观察,知晓说话人的说话风格,才能知晓说话人说的话语是说的是情理性语言,还是物理性语言。在具体某一次对话中,尤其是交谈一方不知晓另一方的说话风格,二人的知识水平(主要是指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进行交流的能力和水平)不在同一等级上时,一方就可能很难明了另一方的说话语境,倘若一方完全不知晓有情理性语言与物理性语言之分,他就很有可能以物理性语言来理解另一方的情理性语言。另一方若不及时澄清或不愿澄清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