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恰同学少年时》有感 花了大概半个月的时间,又一次将电视剧《恰同学少年》看了一遍,依旧记得曾经高中时期看过里面的片段,难忘当时对毛泽东的崇拜,总是心里把他当成自己立大志的榜样来要求自己,可总是做不到,可能完全是因为与伟人距离太远,再有生性怯懦卑微的心里也算是重要的因素,是要害之所在。 而今再拿自己和他做一下对比,或许对自己有太多惨不忍睹的地方,那也是自己的不足之处。当初自己报大学时,总会躲避那些今后从事教师这一行的专业,理由全部归结于自己不想当名老师,总觉得老师不是个太好的职业,也不是自己的志趣性格所在,而润之呢。蔡和森是如何劝说他的,兴国就必须从教育开始,只有人人都受教育,人民才会脱离愚昧,国家才会进步,才能走上强国之路。 再说,同样身为大学生,都是喜欢读书的人,可为什么与他的生活就那么的相差甚远呢。先看自己的现状,整天无所事事,上课昏昏欲睡,作业马马虎虎,手机从不离身,心里时常乱糟糟的,在那些琐事杂事所困扰,不管是课本还是课外书都不能再勾起太多的兴趣,学校和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也避而远之,大多是由于自己刚开学时的那份积极性和责任心被抹杀的缘故吧,反成一己之逆心。再有见到认识的同学,老师,及领导时,总是想绕道而行,目光游离而不坚定,心神不宁,这又是为何。过多是因为自己不再是个出类拔萃的学生,心里难免会有些失落,触目生情是常有的事。与毛作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上,这话说的真形象而又一点不假。他一手优秀的文章,深得校长老师同学们的赏识和推崇,当然我也知道这非一日之砺,阅览室,校园楼道,宿舍,晚上只要是有光的地方都有他的身影,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圣训时挂嘴边,满满的小大字批注,各样的符号标注,让我深感我这个曾经得意书生对辜负王老师的愧疚。书店里一坐就是一天,苦口婆心的向萧氏兄弟借书,手抄杨老师的个人伦理专著来读,各大书摊搜集韩昌黎的诗集来读,吃饭时桌子上还摆着梁启超的文章""这样对知识的索求,怎能不让他收获满斗才能。在当时写出的文章能被老师同学所第 1 页 共 11 页膜拜,能被新青年这样一流的杂志发表也是必然,能流传至今也不失为大家佳作之风范,能把文学玩弄的如此随心,的确需要能耐,可以信笔作出悼易永畦母亲大人驱张干的词赋,这是多少文人所期望达到的境界,让后生都倍感厚重。 再说他的胆识吧,就单看最后他带领 200 名手无寸铁的学生志愿军去战败带走 3000 条枪的溃军,这是多少人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