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毛泽东(1893-1976)政治家、革命家、诗人。1910 年毛泽东离开韶山投考湘乡县东山小学。在回答《言志》作文题时,他写下了《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充分表达了 17 岁的少年的宏大抱负。 材料二: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就读时,毛泽东与蔡和森、何叔衡等人经常在一起纵论天下大事、社会和人生问题,常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来激励自己,立志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与同学约定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事、不谈家务琐事,否则不能做朋友。 材料三:在长沙求学时,毛泽东经常与同窗好友去湘江游泳,写下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迈诗句。“五四时期”毛泽东组织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在全国反响极大。 材料四:这首诗写于 1925 年,当时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当年 10 月毛泽东离开韶山前往广州,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马鞍山中加双语学校 高一语文备课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了解什么叫做意象,初步进行诗歌鉴赏。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3.背诵诗歌。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情感价值与价值观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探究 。教学重点:反复吟读,体会深秋意境,领会作者情感。教学难点: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教学时数:2 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导语:秋天是一个这样的季节?(收获,丰富,多愁,充满想象……)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写了许许多多的有关秋的诗歌,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秋的理解和感悟,同学们你们了解的有哪些呢?例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民)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净无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沉郁壮阔)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1、学生齐读文章,初步感受。学生自我评价,注意部分字的读音(橘,舸,遒,遏)2、播放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读比较并评价。3、学生自读课文(1)本文上下阕各自写了什么?分别有何直观感受?(2)分别找到统领本文上下阕的关键字词。(诗眼)(3)找出最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句词,并体会它的作用。(4)提出一个自读时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