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七彩音符谱写五彩旋律——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心理教育研究二十一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身体健康、敢于冒险,勇于探索,善于竞争,富于创造是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而这些都要求和“健康”有着重要的的联系,没有了健康,其他品质都是零。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最新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的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较之心理不健康的人更能获得成功。个体能否在这种环境中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仅关系到能否成功,而且关系到是否健康地生存。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音乐教育,应充分利用音乐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对小学生实施心理辅导,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活泼乐观的情绪,促进他们智能,情感和意向的和谐发展,让美妙的音乐如清澈的泉水滋润着孩子的心灵,让他们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这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需要,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教育呢?离不开这几个方面:第一大方面:教师一、教师心理健康是音乐教学渗透的必要条件学生高尚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人格力量所施加的影响。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非常重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保持健康的心理。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心情。教师积极的心境可以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进入兴奋状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音乐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居高临下,要把微笑带进课堂,参与学生活动,在教学中要用柔和、商量的口气给学生讲课,一个期待信任的眼神、自然亲昵的动作都会使学生倍受鼓舞,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例如:教授《杨柳青》一歌时,老师先以导游的身份用扬州方言自我介绍一般,再通过带领大家参观扬州的风景名胜,学习扬州歌曲以导游的形式,亲切的交谈,一下子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愿望提高,没有了自卑感。学生心理在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健康发展。二、教师要尊重学生,塑造学生心理健康的人格有些学生他就是不爱上音乐课,不喜欢听音乐,上课故意敲东击西,引起学生和老师的注意,针对这一类学生不能一味地采取“暴力”措施,要与他们“交心”,多找他们说说话,上课多给予他们肯定,他们会转变的,而不能把他们置之为“差生”,不闻不问,在我们音乐教师心中应该确定“音乐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