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品德与社会课中历史教学的两点思考在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课《我们为祖先而骄傲》的教学中,我着眼于“历史文化名人”为教学内容组织相应的活动,思考历史教学的真谛。思考一:教学目标——是传授物化成果还是体味精神财富? 课中选取了孔子和司马迁两位历史人物,出示了孔庙、论语、史记等资料。要怎样处理这部分内容?这部分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什么?通过对这个板块的学习,学生可以得到怎样的教育?这是我首先考虑的问题。 我们必须要有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这通过学习历史去寻找民族的根源是儿童个体发展中的情感需要。教材通过具体的人和事来呈现历史,达到以人代史以事代史的目的,学生不仅仅需要了解我们的祖先创造的伟大物质、文化成果,更应该了解这些成果背后蕴含着的巨大的精神财富。 “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教材中丰富多彩的素材是“花”,要想在有限的课时里用好这些素材难度非常大,这就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定准目标才能寻“根”而上。 1. 探花:学习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兴奋点。翻开璀璨的中华文明史,无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成就都在向人们诉说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及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品德与社会课中历史内容的选取跳出了学科界限,以散点式呈现为相关主题服务。但是,由于历史是人类过去活动的客观存在,具有既往性和间接性,使得学生不易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走近历史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历史事件,让有时有地、有人有事、有凭有据的历史呈现在学生面前。 2. 拨根:把握人物精神,培养儿童的民族归属感。教师要理解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的内在价值,要对教材进行深度开发,挖掘它的德育价值,使教材活起来,发挥它的“造血功能”。 在《我们为祖先而骄傲》这一课中,孔子的《论语》、司马迁的《史记》都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伟大财富。这些财富都是显性的,是可触可感的。在享受这些财富的同时,我们应该引导孩子思考:他们是如何创造这些伟大成就的?成就的背后有怎样的精神支撑?他们在历史长河中的贡献除了这些著作还有别的吗?思考了这些问题,学生才会认识到,除了《论语》《史记》,孔子和司马迁更宝贵的财富是仁爱的精神和坚强的品格。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同样会指引着学生未来的发展。这样一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定位就高了,俯瞰教材,历史的点变成了德育的线,德育课程的核心价值得到彰显。思考二:教学过程——是旁观历史事件还是与历史人物对话? “嬉笑怒骂,丰盈...